清朝时寿州是现在的那个地方?

2025-05-12 23:39: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孙叔敖斩蛇
楚庄王时(前613年0591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死,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传。
赵匡胤与“大救驾”
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
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
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
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鼓,对面锣”,这句话在寿县已经谚语,寓意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
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据《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笃神仙秘法鸿宝之道,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日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门吏见是八个须眉皓素的老人,不愿通报,八公顷刻变成八个童子。门吏大惊,即告刘安。刘安顾不得穿葑,赤脚出迎,执弟子礼。八公留下后,日与刘安登山修道炼丹。不久丹药炼成,刘安服之,与八公“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啄之,尽得升天,出现了“鸡鸣天上,犬吠云中”的奇观。由此产生了“人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淮南鸡犬”等成语典故,寿春城北之山也因之而得名八公山。
刘金定战死缠脚寺
缠脚寺在万福镇附近。传说赵匡胤兵败寿州,被困南塘(今寿县境内)。赵手下大将刘金定领命往北突围搬兵。刘金定奋力杀出重围,在御弟赵光义处讨到救兵。但大军行动缓慢,刘金定又领一百轻骑翻身杀回寿州。
这时南唐兵摆下阴魂大阵把寿州城团团围住。刘金定不顾身体劳累,率军马踏联营欲冲入寿州。她冲啊冲,冲到了北门下。可是北门的千斤闸已经放下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转身向东门杀去。她冲啊冲,冲到了东门下。可是东门的城楼塌落了,刘金定无法入城。于是她又杀向南门。南门的敌军溃散了,南门的水道已经给滚木擂石填满了,还是进不去。最后杀到西门,敌人已经把西门烧毁,一时半会儿火灭不了。于是刘金定干脆掉头再次杀入南唐的大阵,直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四散逃命。
刘金定七进七出,带着大家杀了一层又一层,连战了七七四十九阵,这边杀不动就杀那边,把敌人打得像倒柴块子一样,嗷嗷直叫。可是敌人来的太多了,就是冲不出去。她的膀子上,腰上,胯上,大腿上都带了花,身上中了好几箭,浑身都是鲜血,身边的护卫也都打散了,只剩她一个。刘金定的马快,最后终于杀出重围,把敌军甩在了后边。跑到芡河边,她胯下的桃花马一阵悲鸣,终于累死了。刘金定没了马,只好自己趟水过了河。河水把鞋袜都浸透了。刘金定也累了,就在河边把战靴脱了,解开缠脚布放在河边的青石上晾干。 刘金定边休息,边把自己身上的箭拔下来,然后撕下战袍把伤口裹好。其他地方的箭都好拔,就是背上中的箭不好拔。刘金定够了几次没够着,反正有铠甲挡着,入肉不深,干脆就不拔了,让它在那插着。不大会儿,缠脚布也晾干了。刘金定就重新缠脚。刚缠到一半,杀声四起,南唐追兵赶到了。刘金定连忙跳起来迎战,再一次把南唐兵杀得四散奔逃。刘金定拔腿便追,可是缠脚布还没完全系好,几个回合之后就松了。刘金定一个不小心绊在自己的缠脚布上,仰天摔了一跤。这一摔不要紧,她背上本来就插了一支箭没有取出,这一下子就从后背捅到了前心。刘金定惨叫一声,两腿一蹬,气绝身亡。敌军见刘金定倒下,过了半天见没动静就一拥齐上把刘金定的首级割了送往都城请功。
过了两天宋朝大批援军赶到,赵匡胤在河边草丛里找到刘金定的无头尸体,厚葬在此,并建了座庙纪念刘金定,后人便把此庙叫做“缠脚寺”。因刘金定的无头尸体葬在这里,所以就称这道山岭为“无头坟岭”。
隐贤古镇有一条涂家巷,传说从前巷里往过陈、王两户人家,院落仅一墙之隔。陈家的墙头左侧植枣树一株,三年后枣树结满红枣,树枝越过墙头,伸向王家院内,熟透的红枣不时掉落。王家想邻家枣树结的枣子,俺家不该享用。于是就编了竹笆,斜架在枣树枝下,使掉落的红枣滚回陈家院里。陈家发现后,悄悄把竹笆垫高,不让枣子滚过来。年年结枣,年年编笆,王家想,还是迁到别处住吧,免得天长日久,影响邻居关系。陈家得知这一消息,深感不安,毅然把枣树锯掉。王家见到倒在地上的枣树,深表惋惜,问道:“为何把这正在结枣的枣树锯掉?”陈家说:“枣子虽好,也没有领居好啊!”“编笆接枣,锯树留邻”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回答(2):

1964年9月12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上报国务院《关于设立长丰,固镇、利辛三县的报告》中指出:"以淮南铁路水家湖车站为中心,分别从寿县、定远、肥西、肥东四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长丰县"。"这个地区原为四个县的结合部,位于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间,地跨淮南铁路北段,农业生产落后,社会情况复杂……。另外,原来寿县人口有90余万,肥西、肥东也都在60万以上,地区偏大,对边远地区的工作领导很不方便。因此, 我们认为,建立长丰县,对于加强这些地区的工作领导,发展生产、维护交通运输安全都是有利的"。10月31日,经国务院148次全体会议批准,析寿县、定远、肥西、肥东四县部分地区设立长丰县。因县境大部分地区原属清朝时寿州长丰乡,故命名为"长丰县"。1965年3月11日,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的决定,由合肥市负责长丰县的筹建工作,同年5月筹建工作结束,6月1日,长丰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治所水湖镇。隶属合肥市,是全省第一个市带县。

回答(3):

安徽寿县。

回答(4):

安徽六安市寿县!

回答(5):

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