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乘用车市场观察:产业重新布局,疫情下的新趋势

2025-05-14 17:15: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回顾2019年,车市寒冬初现,销量下行,但低迷的市场表现下悄悄孕育着新的机会。展望2020年,转型突破和创新尝试将在汽车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落地萌发,中国汽车产业将进入整合调整、迭代加速的转型升级新阶段。

趋势一: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

新造车势力企业前5月累计销量超过500辆的仅6家,其中仅蔚来汽车1家累计销量超过1万辆。仅从销量来看,相比月销量已经过万的特斯拉,新造车势力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十分羸弱。

趋势二: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

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将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革新消费者体验。

从行业的视角来看,汽车新零售“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字化、全渠道、新生产模式。汽车新零售对消费者的好处有:个性化需求和用户体验。国内汽车厂商关于汽车新零售的探索主要是三个方向:以用户为中心、数据网状化、服务链整合。

趋势三: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

在2019年,智能座舱成为了比车联网更热的行业名词。一方面在于车联网概念的局限性,智能座舱则更能体现车内空间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于车联网一直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智能座舱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车载操作系统屈指可数,未来能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浪的,可能就三家。分别是华为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鸿蒙Harmony OS,阿里巴巴的AliOS(或者称之为斑马智行系统),还有就是一个外来的和尚——谷歌的AndroidAutomotive OS。

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预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

趋势四: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

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广大微小型私营企业和打工群体深受冲击,低收入群体扩大,影响消费,因此入门车的销售压力反而更大。而相比较而言部分较高收入人群相对比较稳定,成为了车市消费的中流砥柱,豪华品牌汽车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上升,进一步推动了国内车市消费的重心上移。

写到最后

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中国汽车行业的控股型收购也将逐步兴起,并购基金通过激发投资组合内的产业协同、优化管理效率、改善运营能力,助力被收购企业转型壮大。对企业与投资机构而言,2020年仍是紧抓汽车与出行市场价值链转移、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的布局窗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