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兴衰”反复强调秦帝国的崛起是采用了废“井田”用“耕战”策略;汉文景昌盛源于汉民族第一次的土地私有化。秦帝国的灭亡是重“摇役”、轻“生养”;汉帝国的衰亡是武帝将文景帝的私有化重新变成了“国有”化,堵塞了人们“趋利”的天性。
但“帝国兴衰”陷入了一个悖论:在王莽重新将土地“极其公平”地平分给帝国的每一个公民后的短短十几年后就落了个被分尸的下场。
如果说王莽的土地私有化没有被地主、权贵很好地执行,那么以后2000年的私有化为何还脱不掉:以“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唤起民众对“暴政”的“揭竿而起”-----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政权结构的从新调整-----新王朝的建立-----对土地等资源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积累-----贫富两极分化-----贫富两极对立:富人“骄奢淫逸”,穷人“七死无一生”----- 孕育又一次“革命”。
这种周而复始地政权更替,周而复始地对生产力的破坏又重建是不是中华民族自秦以来发展速度放慢的原因之一,以至有了民族的百年耻辱?“帝国兴衰”没有答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即毛泽东主席和黄炎培先生所讨论的“周期率”),“帝国兴衰”也没有答案!
这就是严重的问题了。难不成中华民族的国民必须周期性地忍受这种社会动荡的磨难?而这种磨难多了,中华民族又会不会被世界其它民族边沿化,从而失掉了其存在的空间?
那么问题究竟在那里?
还是“以史为镜可明兴衰”。看看历史上历次社会变革动荡发生的前5至30年,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是否合理,以及各阶层自身“驱利”的“管道”是否畅通?
我想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是否就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并介于社会管理从来就是可逆的原因而不断调整这两方面的关系和准确掌握其“度”,我们就能走出毛泽东主席生前一直关心的“周期率”?
秦人无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却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
猪肉荣你碉堡了~ 哈哈~呆丝萌,你的名字不错!!!
同学,你是预防的吧··别想了,我出的这个题目网上搜不到的
hehe,你是smu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