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猪八戒是《西游记》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猪八戒是一个鲜明的人物角色,但我想更了解他。
2025-05-22 18:25: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因为 ,他更接近于常人 ,有着与常人一样肮脏的欲望

回答(2):

八戒。在作品中,这个人物与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他与孙悟空和唐僧各据三角形的一个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他与孙悟空都是用浪漫主义手法精心塑造出的非现实人物,正如谢肇浙所说,孙悟空是“意之神”,尽管他躁动不安,但总是在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其间难免走弯路,但只要加以引导约束,就能达到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而猪八戒则是“意之驰”,表现了对现实的生活享受的向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但与躁动的“心猿”相比,猪八戒身上常常体现出的消极情绪,更不利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因为前者毕竟是一种推动力,而后者则多是一种制动力。两者都基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孙悟空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概,这种宗教献身主义精神是积极的,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人生理想是一致的,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因此他是一个英雄主义的角色。但猪八戒则较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典型。这是小农经济下劳动者的共同特点。他既拥有这类人的美德,也具有这类人的毛病。
这个人最突出的毛病是自私自利,在任何情况下,总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就规定了他性格中的几个弱点。
首先是鼠目寸光,做事只看到眼前利益,毫无远见。取经成佛,他也知道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因此在观音的劝度下,同意随唐僧上西天取经。但他当和尚,不是孙悟空那样有了改邪归正,追求解脱的巨大危机感和迫近愿望,而归根到底,仍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考虑。所以他刚一被孙悟空收伏,受了剃度,成为和尚,准备随唐僧前往西天时,就高老透露出他安于一日三餐,老婆相伴热炕头的生活而不愿出家的思想,“丈人啊,你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受到孙悟空的怒斥后又解释道:“哥呵,不是我胡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而在取经路上,他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机会主义者,一逢困难,就打退堂鼓,要分了行李,依旧回高老庄当女婿。
其次是懒惰。这在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能偷懒就偷懒,让他巡山,他找个地方躲起来睡觉。
在作品中他最突出的弱点就是色欲。当然,他最大的弱点是好色。按照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男女关系方面的污点是英雄人物所必须避免的,在作品中,唐僧是出于戒律,比如在女儿国和蜘蛛精处,他坚决不上床,说明他对自己凡人的七情六欲并没有从根本上屏除,还没有到坐怀不乱的境界。而孙悟空是英雄性格使然,不好女色。而猪八戒则不然,是色胆包天的主儿。作者很突出他的这个弱点。在前生,他身为天蓬元帅,因酒后调戏了月中嫦娥,才被罚下凡。虽说错投了猪胎,但是本性难改。他之入赘,不是为传宗接代,只是为了满足色欲。而在取经路上,他在这方面是错误不断。在观音邀骊山老母等四女试唐僧一行,只有他最积极,甚至说如果别人拒绝招赘,他不仅可以一人娶三个女儿,甚至连丈母娘都可以一并娶了。在蜘蛛精洗澡是大胆骚扰。在取经路上,别人为求佛法义无反顾,而他竟偷偷攒私房钱,换成银子塞在耳孔里。
但他也具有小生产者的优点。虽然经常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偷懒,但取经路上最重的活总是由他承担。全部的行李由他从头挑到尾。荆棘岭上开路,八百里荆棘一夜平,稀柿洞变成大猪,一路拱净污秽,立了大功。
他的个性色彩也很丰富。如果说,孙悟空是猴神人的结合,那么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就写了他的猪神人的特点。他食量大得惊人,整天就是惦记着吃,一见食物就抢着吃。在寇员外家吃斋,一顿把后三天的饭都吃了不说,临走时还把那馒头、卷儿、饼子、烧果满满地笼了两袖。这就是抓住了猪贪吃的一面。当然,这样看这个人物,还有些表面化,作者又写了他的呆头呆脑与小聪明的结合。人们经常说某某笨得像猪一样,但是也有的国家的警方将猪驯服成搜毒能手,也就是说,自然的猪本身就具有这两个特点。不管孙悟空还是唐僧,都把他叫做呆子或夯货,他却实也够呆头呆脑的。孙悟空在降服他时,一棒打破云栈洞的大门,他高声怒骂道:“你这个弼马瘟,着实惫懒,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在你死我活的搏斗前,还煞有介事地与想要他命的对手讲这种理,真是十足的迂腐不堪。他去波月洞找师父,洞主黄袍怪笑道:“是有一个唐僧在我家,我也不曾怠慢他,安排下些人肉包儿与他吃,你们也进去吃一个子。”他连师父是佛教徒只吃素不吃肉,何况人肉包子的常识都忘了,信以为真,真就要往进闯,幸好被沙僧拉住。头脑真是简单得可以。说他是呆子,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但他的小机灵也不少。唐僧逐走孙悟空后被白骨精擒去,他无奈之下只好请孙悟空出山。孙悟空问他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你怎么不说我?”猪八戒这时灵机一动,抓住孙悟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弱点,信口胡编说:“哥呀,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接着撒谎说:“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时叫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愤怒,骂道:“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炸着油烹。”这一节就是《西游记》中著名的义激猴王,果真把孙悟空气得暴跳如雷,当即决定出山。更显出他聪明的是乌鸡国除怪,那怪变成了唐僧,连孙悟空都识别不出,他居然出主意叫真唐僧念紧箍咒,结果使假唐僧原形毕露,他也借机把孙悟空让一向欺负自己的孙悟空吃了个哑巴亏,有苦难言。
他也作品中最有喜剧性的人物。作者以喜剧性的游戏笔法来刻划这个人物,他性格中的这些喜剧性因素毫无疑问疑问是属于人的。作者以轻松的揶揄的心情来写这个他喜爱的角色。我经常在想,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恐怕自己也经常忍俊不禁。他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是对一个心爱的顽童,看着他调皮捣蛋,时不时的闯些自己也收不了摊的祸。真是“最喜小儿无赖”。平顶山上巡逻,他偷懒贪睡,又欲编谎骗人。作者以妙趣横生的喜剧性笔法着意地加以描写。孙悟空变成的啄木鸟在他长嘴上啄了一下,他大叫妖怪,抡起钉钯,像堂.吉诃德与风车战斗一样。等到发现是啄木鸟,又自作聪明地猜测是鸟儿把自己的嘴错认为枯树找虫吃。后来又把三块青石当作唐僧悟空和沙僧三人,进行编谎预演。作者对他的这些类似于顽童的恶习给予了善意的嘲笑。他在作品中编造的谎话,除了义激猴王外,从没有成功过,都是让人一眼就可识破的小把戏,因此又显出他的憨厚的一面。正是这种憨厚老实和他自以为聪明过人而力图表现之间的不协调,构成了他喜剧性格。从不接受教训,因此笑话也不断。
这个人物代表着比孙悟空更为广泛的国民性。

回答(3):

建议你去看下CCTV10的<<子午书简>>之西游记的前世今生. 那里面有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