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谁能翻译一遍

2025-05-03 08:43:3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Bodhi is fundamentally without any tree;
  明镜亦非台.The bright mirror is also not a stand.
  本来无一物,Fundamentally there is not a single thing —
  何处惹尘埃.Where could any dust be attracted?

回答(2):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回答(3):

白话:
菩提是指智慧,明镜比喻心的境界,这两个都是思维觉察的状态,也就是“心”,而不是可捉取可言说的物,而树和台都是物质实相,所以说不是树、不是台。
本来无一物这一句另有版本是“佛性常清净”,其意一样,只是“本无”这个版本更流行。本,是指本心的觉性,是众生皆具的清净真心,是最初的本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所以说本来无一物。这个物是指外物,而不是指自己不存在,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尘埃是指心对外界虚幻五蕴的执著。

英文:
菩提本无树, Bodhi is fundamentally without any tree;
明镜亦非台。 The bright mirror is also not a stand.
本来无一物, Fundamentally there is not a single thing —
何处惹尘埃。 Where could any dust be attracted?

慧能禅师的这首畿子是用来回应神秀禅师的畿子:

身是菩提树, The body is a Bodhi tree,
心如明镜台。 The mind a standing mirror bright.
时时勤拂拭, At all times polish it diligently,
勿使惹尘埃。 And let no dust a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