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这是王澍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在占地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把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诗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高大的山丘的目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木,让王澍设计的建筑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动。象山校区里的建筑有的用拆房回收的老砖砌墙,有的用回收来的瓦片搭建重檐。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他会想象着学生们看着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曼妙场景。
王澍设计的建筑作品和他的建筑理念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认可。2010年他以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中国建筑师。2011年他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此一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年,他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这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站在随处可见青砖黛瓦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不无深意地说。
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文化的底蕴。他创新地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
选择避开了张扬和新潮。赋予了各类规格的公用建筑现代的、理性的、充满诗意又成熟的设计。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中国丰富的建筑和文化中的现代文化资产。作品表现了现代建筑既根植于当地文化的底蕴,又能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展现了富有神秘和神话色彩的风格。
总的来说,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