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天一共有几个九?

2025-05-21 15:19: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九个九,俗称“冬九九”。

冬九九:

“冬九九”又称“数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反映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大概情况。“冬九九”一般从冬至那天开始,到惊蛰结束,即阳历12月22日到次年3月12日前后。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这时,天气就快暖和了。

“冬九九”是相对于“夏九九”来说,是人们从冬至日开始向后数九九八十一天,越冬时根据各地地方特色所编创的反应这八十一天里气温及气象变化的简单易背的歌词。 

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也就是阳历的一月中、下旬,才达到最大值。

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习俗:

数九的中国传统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

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从一九到二九,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时间属于小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冬九九

百度百科-数九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