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不具有决策权?

2025-05-11 00:22: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在明朝内阁发展的鼎盛时期,内阁首辅是拥有实际上的决策权的。万历早期(16世纪7、80年代)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他所主持的文渊阁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期,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再者,万历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清朝也有内阁,但是由于皇帝大多勤政,又推崇乾纲独断,导致内阁形同虚设。清朝雍正时设有军机处,为政‖府最高决策机‖构,而军机大臣虽然有一定权力,但是在皇帝大‖权独揽又勤政的情况下,也常常是“跪受笔录”。
  ------明朝内阁自永乐时期(15世纪初期)建立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在宣德(15世纪2、30年代)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到成化、弘治(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初)之际,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所以明朝时,在相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内阁在决策权方面还是有很大‖权力的。
  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潇洒都无所谓! 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把权力全部抓在自己手中,因此专‖制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

回答(2):

明太祖时期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序较低
不参与决策

回答(3):

大明自仁宗后,内阁的威权愈重,首辅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怎么没会没有决策权,可以说大明中后期以后,国家和朝廷的主要大政方针均出于内阁。那时候的内阁首辅有点像君主立宪国家的首相了。特别是张居正当国的十年,皇帝年幼,内宫司礼监掌印冯保又和张居正又互相帮忙,造成了张居正成为国家实际统治者和决策人。
清朝的内阁,我同意3楼童鞋的意见,那基本是瞎子的眼镜----多余的框框。到雍正建立军机处后,那就更废了。
话说回来,清朝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开历史的倒车。这样的制度,皇权没人制衡,国家兴盛衰败就取决于皇帝一个人,士大夫文官的脊梁都被“文字狱”打断了,全部成了皇家的奴才。一旦皇帝个人能力不行了,不管他再勤政也好再节约也好,都没法挽回国家日渐颓废和衰落的现实。历史车轮浩浩荡荡,终于到了1840年,区区岛国以数十军舰,数千兵丁,让堂堂天朝割地赔款........
唉.........倘使大明不亡于东奴之手,不割地,不纳款,不和亲,以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就算是1840年举倾国之力与英夷血战到底,也比清朝一次次割地赔款,京城沦陷,皇帝太后被一支一两万人的军队撵到西安去吃风沙,国家被列强宰割要好十万倍!!!

回答(4):

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