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
彼得身材魁梧,精力充沛,性格粗暴,这同他的罗曼诺夫家族前辈的病弱形成鲜明对比。1682年,彼得的异母兄费多尔三世去世。在其姐索非亚和米格斯拉夫家族、纳雷什金家族三方的激烈较量中,10岁的彼得和他的患有坏血病不能理事的哥哥伊凡五世一起成为沙皇,彼得只是第二沙皇,实权操纵在索非亚公主手中。
彼得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从小就已经显示出来。在他幼时的诸多爱好中,有两件对未来有重要影响,一是对航海和造船的强烈兴趣,这使他制定了向海洋发展的国策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另一个就是玩军事游戏,他的两个少年游戏兵团后来演变成他最得力的两个近卫军团。1689年,彼得正是利用这两个军团粉碎了其姐索非亚企图废黜他的阴谋,并将索非亚关进修道院,实际上掌握了政权。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彼得成为唯一的沙皇。
1697年,彼得又作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随同一个250人的庞大考察团去西欧各国访问,在此期间,他甚至还曾在荷兰的造船厂当学徒以学习造船。实际上这此访问对俄国的未来影响巨大,面对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制度,彼得心中使俄国变革的朦胧想法因此变得如此清晰和强烈。回国后,一场巨大的变革就在俄罗斯大地上掀起了阵阵风浪。
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文化上,彼得大力引进西方的书籍和生活方式,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和留大胡子;规定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必须上学,否则不得继承爵位,并选派留学生去西欧学习。他还简化了俄文字母,引进西方历法,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图书馆、医院、剧院、博物馆、印刷所,还出版了第一份报纸,亲自担任主编。
彼得一世改革的领域是如此的广泛,就广度来说,几乎超过了世界历史上文明时代的任何一次改革,而他为人诟病的原因是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极为粗暴,“不惜以野蛮的手段对付野蛮”。他的儿子阿列克谢在守旧派贵族的支持下起来反对他,后逃亡国外,在得到宽恕的许诺下回到俄国,结果被投入监狱严刑拷问,并死于狱中。
不过断言彼得的改革已使俄国成为世界的先进国家则为时过早。俄国社会的痼疾——落后的农奴制在这次改革中未受触动。
彼得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富国强兵,以打赢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早在西欧考察期间,彼得就与丹麦、萨克森结成反瑞典同盟。1700年三国联合对瑞典宣战。但一开始战事不利,瑞典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丹麦退出,接着又在纳尔瓦打败俄军。但彼得大帝不可能认输,他在改革增强了力量之后,重整旗鼓,先后在1708年列斯纳亚战役和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瑞典好战国王卡尔十二世,尤其是波尔塔瓦一战,彼得亲临前线,给予瑞军以毁灭性打击。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条约》签订,俄国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威名达到顶点。
彼得一世还在1722—1723年对波斯的入侵中夺得里海西、南岸的土地。但他对土耳其的战争无功而返,其时,奥斯曼土耳其大国的风范尤存,夺取黑海出海口的任务只能留待彼得的后继者来完成了。
1703年,彼得在涅瓦河沿岸地区建立建立了一座新城——圣彼得堡,后在1712年迁都于此。这与他一贯的向西方发展、向海洋发展的战略是一致的。
彼得一世十分勤政,兴趣也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甚至热中与做解剖和牙医手术。他的一生是如此丰富,以至52年的生涯似乎已经透支了他的全部精力。1724年,他在海滩搭救几个遇险的士兵时受凉得病,第二年初去世。他所留下的,是一个强大而生机勃勃的帝国。
自从伊凡三世时代开始,俄国便已成为东欧地区的重要力量,俄国有广阔的大后方使它比任何一个国家更经得起打击,但这并不代表俄国一定能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强国。事实上,在彼得一世时代,俄国的实力只能与瑞典或波兰相当,而要弱于土耳其。但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俄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景已如此明朗。
彼得一世对俄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制度、经济、文化、军事各个领域,而且是将俄国带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得一世的影响要大于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一类的帝王,而与明治天皇、威廉一世(德皇)等具有开创性、变革性影响的帝王相比,彼得一世的个人作用更为明显。彼得一世在本排行榜的地区性影响的帝王中,仅排在秦始皇之后,主要是考虑到秦始皇对中国各个方面在2000多年累积下来的影响。
小提示:同历史上为数众多的改革家相比,彼得一世的改革有鲜明的特点:在威胁尚未真正到来之时的主动改革,有着明确学习对象和目标的改革,由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力量源泉的改革。这几点也许就是彼得一世改革能获得卓越成效的原因。30多年过后,彼得一世留给人民的的确是一个奇迹的俄罗斯。
【叶卡特琳娜二世】AлekceeBHa EkaTepиHa Ⅱ,1729—1796) 又译喀德邻二世。俄国女皇,俄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沙皇。(1762—1796)。
叶卡特琳娜二世原是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是被俄国召来作为彼得大公夫人候选人的德国公主。为了能够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她清楚地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俄国人,为俄国人民所接受。于是,她学习俄语,并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改奉俄罗斯东正教。这使得她在俄国民众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并赢得了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女皇的赏识与喜爱,1745年与彼得三世(ПёTp Ⅲ,1728—1790)结婚,顺利地成为了彼得大公夫人,并改用此名。
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废彼得三世自立。标榜“开明专制”,与伏尔泰及法国百科全书派交往密切。但同时扩大贵族特权,赐以大批农奴和土地。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屈从地主的诏令。残酷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对外同土耳其(1768—1774,1787—1791)、瑞典(1788—1790)进行战争。三次参加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吞并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土地以及克里米亚。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积极参加欧洲君主国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活动。其执政时期是俄国农奴制的鼎盛时期。
俄国历史上的几位沙皇都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其中以彼得大帝和叶卡特琳娜女皇的影响最为深远。她一向标榜自己是伏尔泰的学生,以自由和共和自诩。但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她怒不可遏,欲出兵去扑灭法国革命。当路易十六的死讯传入俄国时,她忧伤成疾卧床不起,诅咒“连法国人这个词都应该消灭掉”。她不但没有取消农奴制,而且还强化了农奴制。在她统治期间,总共有80万个生灵被她当成农奴赏赐给效力的臣属。叶卡特琳娜二世把大量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恣意挥霍,仅赏给她的众多情人的钱就多达九千万卢布。在她当政期间,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可见,叶卡特琳娜二世爱好自由,不过是图个虚名而已,犹如中国寓言中好龙的叶公自欺欺人罢了。
亚历山大二世
一、亚历山大二世 (苏格兰)
亚历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1198年-1249年)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亚历山大二世为苏格兰国王狮子威廉之子。他支持英格兰贵族反对无地王约翰的叛乱,帮助他们在1215年迫使约翰签署了大宪章。但是在1217年,他承认约翰之子和继承人亨利三世为他的领主。1221年,他与亨利三世的妹妹乔安·金雀花结婚。
当乔安于1238年去世后,亚历山大二世再次结婚,妻子为柯西的玛丽。玛丽于1241年生下了亚历山大二世的继承人亚历山大三世。
1237年,亚历山大二世与亨利三世签订约克和约,在这份文件中确定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永久边界。
亚历山大二世在苏格兰国内加强王权,并把自己的统治扩张到苏格兰的边远地区。
http://baike.baidu.com/view/242674.htm
尼古拉二世
“血腥的尼古拉”是俄国最后一个沙皇(执政期从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1868—1918年)的绰号,这个绰号是与他的双手沾满了国内外人民的鲜血相联系的。他胸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他在1905年1月9日以“工人想摧毁冬宫、杀害沙皇”为借口,下令向彼得堡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当场被子弹打死、马刀砍死和军马踩死的有1000多人,受伤者在2000人以上,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彼得堡街头洒满了工人们的鲜血。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血腥暴行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慨,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而这次革命像晴天霹雳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绅士们的酣梦,宣告了帝国主义时期革命风暴的来临。
http://baike.baidu.com/view/78942.htm
叶卡特琳娜二世 一上台就企图加强封建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她扩大贵族特权,叶卡杰琳娜二世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叶卡杰琳娜二世还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疯狂地扩张俄国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阿拉斯加.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对历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1861年改革,终于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最大的瓶颈,俄国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
尼古拉二世 “血腥的尼古拉”是俄国最后一个沙皇
1895年他与德皇威廉二世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1900年镇压义和团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因与日本争夺朝鲜和满洲,于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发生“流血星期一”事件,引发了1905年革命。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