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

2024-11-11 21:57: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揭示海底沉积物在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及垂向上的沉积环境,本次调查分别在象山湾以南、三门湾、台州湾、瑞安近岸海域,垂直海岸线布置了4条剖面,沿剖面线方向间隔2 000~2 500 m布置一个柱状剖面采样站位,共设柱状剖面采样站位26个,同时在其他海域布置了14个柱状剖面采样站位,柱状剖面的深度在1~4 m不等,剖面包括了三角洲、障壁岛海域和开阔海域等典型海洋地貌单元。

通过对以上柱状剖面样品的粒度组成及参数分析研究,总体上可将浙东近岸浅海的上部沉积地层分为泥质粉砂和粉砂2层。

1.泥质粉砂地层

该层为区内最主要地层,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以灰色—黄灰色为主,含水量较高,软塑—可塑状态。层厚变化明显,自几十厘米至几米不等。第四、五号剖面显示有生物遗迹如虫孔,内充填粉砂,部分钻孔见贝壳碎片。部分钻孔见泥炭层或炭屑。另外以细砂或粉砂薄夹层为特征。该层总体粒度参数统计如表6-6所示。粒度分布在直方图上呈单峰态正偏态,粒度较集中,在概率累计曲线上主要为悬浮组分(总70%)与跳跃组分(占30%),总体分选差。

表6-6 浙东近岸泥质粉砂地层沉积物组分含量及粒度参数统计

2.粉砂地层

该层为本区分布较为普遍的地层,除2号剖面外,主要以粉砂夹层的形式出现,其厚度变化也较大,但大多小于1m。以灰色—黄灰色为主,含水量较高,软塑-可塑状态。偶见贝壳碎片、虫孔及泥炭层。粒度参数统计如表6-7所示。

表6-7 浙东近岸粉砂地层沉积物组分含量及粒度参数统计

粉砂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在直方图上呈单峰态正偏态,粒度分布集中。在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为跳跃组分(占60%)和悬浮组分(占40%),从沉积物组成来看,中值粒径在6.1~6.9Φ之间,表明粉砂是主要的组成成分,约占总体的70%,另外粘土含量次之,约占28%,砂的含量很小,仅为2%~3%。体现了一种低能的近海沉积环境。

从柱状剖面钻孔资料分析研究,近岸浅海浅层地层结构有以下特征。

1)象山湾以南Ⅰ号剖面表层以粉砂地层为主,仅在近岸(23~24钻孔)的表层有泥质粉砂层。其余都以泥质粉砂为主,个别钻孔中间有粉砂夹层。

2)椒江口及口外的地层变化较其他地区频繁,表明水动力环境和物源有较大变化。椒江具有山溪性强潮河口的性质,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1.72×108m3,输沙量约110×104t,其中75%左右的水沙主要集中于4~9月向海输送。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4.01 m,最大潮差达6.3 m,淤积物90%以上来源于长江海域输沙或潮汐和风暴引起大陆架再悬浮向岸搬运,尤其在冬半年,盛行北风吹送沿岸流携带大量悬沙自北而南,由于椒江口喇叭形地形的束缚,使潮流速向岸增加,在河口形成最大浑浊带,纵向跨度约20km,主要为粉砂和粘土2个粒级。河口口门底质几乎全为粉砂质泥,仅在心滩发育砂质粉砂等沉积物。由于径流和潮流的相互消长,最大浊度带的摆动即形成了粉砂和泥质粉砂的互层,在柱状剖面上互层层理清晰,变化频繁,与悬砂浓度的变化相对应。

3)表层地层自陆向海变化频繁,水体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是导致沉积地层变化的主因。浙江省海岸蜿蜒曲折,河口港湾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对沿岸潮流有屏蔽作用,使水动力相对变弱,并且物源供应稳定,沉积了大量的细粒物质。浙江沿岸水体受长江径流的制约,使东南沿岸水团的主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长江入海径流增加,在长江口外形成长江冲淡水,一部分贴岸南下,形成近岸流,而东海沿岸流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向北运动;冬季长江流量减少且盛行偏北风,长江冲淡水在浙江省沿岸向南运动,流速减小,这种变化是影响本区近岸浅海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