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播治沙是一项快速而有效的治沙措施,是沙质荒漠化土地植被重建与恢复的重要途径.
在沙化的土地上,采用飞机播种的手段,种植特定的适合在干旱荒漠地区生长的植物,起到治沙的目的。
沙地飞播造林适用于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人工造林困难的沙荒地。
###主要内容
(一)、播区条件
选择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少于3000亩,宜播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的宜林(草)沙地为播区,播区净空条件要良好,天然植被盖度在3--12%,地下水埋深0.5--10米,沙丘高度15米以下,沙丘密度0.6以下。
(二)、飞播植物种的选择
飞播植物种应具有种子吸水力强、有利于自然覆沙、发芽快、扎根迅速、耐干旱、耐贫脊、耐风蚀沙埋、自然更新容易、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沙生植物。主要植物种有杨柴、柠条、花棒、沙蒿、沙拐枣、沙打旺等。伊盟在毛鸟素沙地飞播,采取杨柴、沙打旺、籽蒿混播,效果不错。前期籽蒿能起到固沙作用,为杨柴、沙打
旺生存创造条件;后期流沙固定,水份条件下降,籽蒿衰退,杨柴占领沙丘,沙打旺占领丘间低地;再以后沙丘起伏平缓,杨柴基本上占领播区,形成杨柴草场,既固了沙又提供了饲草,是一条成功经验。
(三)、播期选择
播期最好选在播后种子覆沙1—2厘米左右,有一次10毫米以上的降水或连续降水20毫米时。根据气象资料,一般伊盟在5月25日至6月10日之间飞播,东部一些盟市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好。
(四)、播量的确定和种子处理根据不同树(草)种的特点,对种子进行风选,飞播用种量一般杨柴、花棒为0.25- 0.5 公斤;沙打旺为0.25公斤;柠条为0.5- 0.6公斤。使用鸟鼠驱避剂和多效复合剂进行拌种,播量可适当降低。
(五)、飞播作业
飞播作业要求实际播幅不小于设计的70%,根据飞行高度播幅一般控制在50--100米,单位面积落种粒数不低于设计的50%,落种准确率大于85%。
(六)、成苗调查
飞播成苗调查:飞播当年秋季进行成苗调查,调查内容有苗样方频度、样地平均株数及平均每公顷株树等。要求宜播面积平均每公顷有苗3000株以上,有苗面积占宜播面积的50%以上。
(七)、成效调查
飞播造林五年后,对播区进行成效调查,调查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成数抽样调查法或路线调查法。调查内容有播区的宜播面积、成效面积、平均每公顷株数及管护措施等。
(八)、飞播区的经营管护
飞播后播区要全封3—5年,严禁开垦、放牧、割草、砍柴、采药等人为活动。然后有组织的开放,开展有节制的生产活动,控制载畜量。
技术来源:参照林业部《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和伊盟《推广应用“飞机播种造林技术治理毛乌素、库布齐沙漠”》技术资料整理。
适用范围:毛乌素、库布齐、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地)等条件类似地方。
飞播治沙是一项快速而有效的治沙措施,是沙质荒漠化土地植被重建与恢复的重要途径.
在沙化的土地上,采用飞机播种的手段,种植特定的适合在干旱荒漠地区生长的植物,起到治沙的目的。
沙地飞播造林适用于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人工造林困难的沙荒地。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1、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2、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3、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二、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1、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
a、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b、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c、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2、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巩固流沙、阻挡沙丘前移。三、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宜地、宜牧则牧:1、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2、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3、对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四、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五、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