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发展状况怎样

2025-05-17 22:34:5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1. 在春秋时代它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国家。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

  2.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3.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回答(2):

1.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2.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3.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回答(3):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几十代国君都在慢慢发展国力。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开始,秦国的实力就在变强,不再是以前的落后的蛮夷。
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后,秦国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化”,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大大加强。

回答(4):

落后于关东诸国,政治灰暗,经济落后,甚至还保留着人祭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