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体质,有没有办法改变

2025-05-22 19:31: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社交恐惧是对自己的恐惧
社交恐惧是人类独有的奇妙的现象,在动物世界里,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它们彼此排斥,也多半是为了生存的疆界、领地、食物与配偶,或者喜欢独居的习性。动物这样的排斥是朝外的,社交恐惧却看起来是对某些人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感觉自己在他人眼里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从别人眼里读出自己内心的可耻、卑劣、病态,把他人正常的行为、声音、表情看成是对自己的厌恶、藐视。站在自己对面的人毫无察觉,社交的真正意义也消失了,他客观上成为自我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陷入对自己的排斥几乎是一种无解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会激发一种强烈的神经症冲突,伴随明显的紧张、恐惧、脸红、出汗、激越、甚至逃跑。对自己的不喜欢又怎么逃得掉呢?社交恐惧引发的内心痛苦、羞耻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己憎恨会让资深的心理专家吃惊!有时候,仿佛感觉只有渴望死才能稍微平息那种自己对自己的愤怒。
每当我面对社交恐惧的人时,我的内心会充满对文化的敬畏。有社交恐惧的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超然、完美、权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须”来控制自己,当社交中稍有不完美,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贬低、谴责油然而生。是谁让人内心产生这么强大的超我,自然是动物们不具有的文化。文化激发人对自尊、理想化自我、荣誉的过度追求,结果导致一种反向,对自己产生一种神经质的压抑与否定。东方文化的耻感可能是造就自我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社交恐惧黄种人多,日本的心理学家干脆把它称为恐人症。
不过,社交恐惧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一般聪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经质的人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而这类人恰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正如蜂群只需要一个蜂王一样,自然淘汰会让那些可能成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神经症冲突是达成自我毁灭的捷径,优秀的人经这样的折磨变得平庸而失去竞争力。那么自我如何解读社交恐惧就很重要,如果你认为你的社交恐惧是一种病,你得到沮丧、病态行为和失败。如果你解读为我不爱社交,那么你得到时间、知识和内心宁静。社交时要花精力的,哲学、政治、文学、科学上有成就的人,多半是不喜欢社会的一群。
对社交恐惧的治疗多半不是针对恐惧本身,而往往是针对如何接受恐惧,并克服对社交环境的回避行为。我在医科大学精神科实习的时候,在门诊接待了一个22岁的女孩。她的问题是不敢谈恋爱,每当有人要跟她介绍朋友,她会因惊恐而晕厥。带习医生已诊断她为社交恐惧,因为社交恐惧开始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人发作,然后恐惧泛化到很多人。心理治疗时,开始女孩跟医生谈她的问题时还很流利,后来医生就指着我对那个女孩说:“好,你现在就把他当成你的男朋友做脱敏吧。”话音刚落,她突然非常紧张,脸涮的一下就红了,眼睛埋了下去,声音也颤抖了,人仿佛快不行了。
女孩的妈妈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下个礼拜要她去会会,怕她犯病,所以前来求治。医生对女孩说:“你先不要急着跟他谈朋友,你去跟他见一面,问清楚他的名字和年龄,回来告诉我就可以了。”复诊时,妈妈说这次她的表现不错,跟那个男孩谈了有半个多小时。女孩谈到当时情景时说:“因为我想的只是去问他的名字,没想那么多。”实际上医生是在做渐进性脱敏治疗。只是医生把女孩去见男友这个行为的意义改变了,过去她见男朋友是为了结婚,而现在见是去问医生想知道的信息。医生通过重新建构相亲的意义,转移了她内心的焦虑,使她的社交恐惧减轻。
坦诚的接纳自己,承认自己不善社交,允许自己不完美甚至甘愿自己有些另类、讨人嫌,是根治社交恐惧的良方。

回答(2):

首先,抑郁,其实也不是病。只是在严重到无法控制思维,或者是影响了正常生活的时候才能说是病。—因为有了病态的反映。世界上没几个人生来就是阿Q,不顺利自然也是家常便饭,抑郁是难免的。所以抑郁是很常见的。

其次,你说你“多愁善感,不喜欢世俗生活,不喜欢动”这些都是你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是你本性单纯,不喜欢造作,没什么不好的。说明这个人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懂得去看和思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人比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关心,一条路走到底的人好的多的多了。那样才是真的白来了世上一趟呢。

当然,在现在的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太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太多,美的,丑的边界都已经很模糊了,这可能也让很多的人感觉茫然,和不知所措。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说都对,怎么说也都不对。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张学良他爸爸是英雄还是土匪?是好人还是坏人?按道德规范说土匪起家的张作霖不可能是好人吧,烧杀抢掠肯定干过,而且如果干少了的话也不可能称霸。你说他是坏人?人家现在的评价是民族英雄。为什么?就因为无论他做了多少错事,有一件事情,没卖国,还有一件事情:生了个好儿子。我不是讨论他是好人,坏人,只是说这个人没白过。为什么?因为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做了一回自己。谁管你别人怎么评价。

没必要非的把自己往别人的圈子里套,明知道自己看来是错误的事情,碍于社会,碍于环境,罔顾自己的真正想法,罔顾自己的观点去做,很没有意思。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连自己都会感觉自己虚伪,感觉颓废。

这人生怎么过都是几十年,想想你哇哇学话的时候到现在感觉就像是一转眼,但是人生可是已经走了1/3或者1/4了。也就是说再走这样一个来回差不多就game over了。总是想着我怎么融入别人,怎么更能让别人接纳我,然后刻意的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自己和别人一样,那还是自己吗?这个世界不多复制品,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复制品。

其实最吸引人的还是原本的你,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性格才是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所欠缺的。只要把你自己做的闪亮,别人自然会被你的光芒吸引。像是飞蛾总是喜欢扑火,无非是寻求温暖和光亮。

回答(3):

中西药合治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的方面。其以心境低落或悲伤,丧失兴趣或快乐观为诊断要点,伴见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常有焦虑、紧张,严重时有自杀意念或行为。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全世界大约有三亿多人患有抑郁症,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的认识有了提高。由于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轻度或中度的患者,大多都延医于综合医院的各科室,也包括中医科,这就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对抑郁症要有一定的识别、处理、转诊的能力,才能使患者不失时机地得到治疗,并可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抑郁症决不是一种能轻易摆脱掉的一时不快,它是一种疾病,是由于神经递质的失衡所致。需要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康复。

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及此症,此后各家学说亦有论及。如元朝。王安道曾提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又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尚有许多记载本病诊治方法的典籍,积累了诸多论治经验。

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时,也是采用辨证施治的传统方法。见神志恍惚,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寐中易醒、舌淡苔薄、脉细者,用归脾汤补益心脾之气。见神疲乏力、目涩口苦、胁胀背痛、心烦不宁、腑行不畅、舌红苔薄、脉弦者,则用柴胡疏肝饮或逍遥丸类方剂化裁。有些患者除心烦不寐等症之外,还以咽部如有物梗阻而就医,则可投予半夏厚朴汤。尚有喜独处居室,畏于与人交往、夜不能寐、时时悲痛欲哭者,可用百合地黄汤加减。临床上还常见因胸闷憋气而常去急诊科就诊者,经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而患者自觉周身乏力、头晕烦重、时有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舌黯或紫、苔白腻,脉弦滑。这类患者可用豁痰化瘀的涤痰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

中医学的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诸病丛生。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从中医理论上讲是阴阳失调,形神失合引起的。常用调燮阴阳的方剂,如桂枝汤,也能收到较好疗效。在应用西药时,常用5-HT(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百优解,疗效可靠确切,也较安全。临床中、西药物配合应用,能提高疗效和依从性。

中、西医学治疗的模式不尽相同,但可以互补长短。在应用西药抗抑郁剂时,常有胃肠不适的副反应,若同时服用中药芳化健胃剂,如:藿香、佩兰、广木香、砂仁、陈皮、伏苓、麦芽等,可以减轻肠胃不适。此外,由于服用西药抗抑郁剂后一般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起效,此时患者易缺乏耐心而中断服药,若此时服用中药豁痰解郁剂,如菖蒲、郁金、百合、合欢花、五味子、陈胆星、绿萼梅等,可改善症状,使患者获得信心,也增强了依从性。

另外,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痛苦,他们常常半夜醒来再不能入睡,白天更是心烦不宁。这时,可用定志除烦的方药调理,如远志、龙齿、磁石、绿萼梅、炒枣仁、龙骨、牡蛎等;或服用安神补心胶囊、七叶神安片等中成药,也有一定效果。

总之,合理使用中西药物,将会使更多的抑郁症患者早日走出抑郁的阴影。

回答(4):

你能想到改变,说明你有适应社会的一面.可是为什么你又如此消沉如此的没有动力呢.我想可能是性格,环境以及遗传基因的共同结果.封闭的生活方式让你沉湎其中,体验不到正常人与人之间的快乐,世俗生活对你来说也只是拖累.所以你要走出去,体验正常人的快乐,不过,刚出来的时候会遭受很大的挫折,要有决心,能挺的住.

回答(5):

不准备跟你讲一些抑郁症的大道理。因为说老实话,一方面我也不太懂这些,另一方面说也没太大用处。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除了少量的遗传因素之外,先天的教育和熏陶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模板。其实当你可以把自己从小所接触的经历和影响与你的性格联系起来的时候,就是你已经解读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了。

你所面临的问题人人都有,当他会令我们十分困惑、甚至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求解决方案了。首先你得充分了解自己,你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你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取舍。如果你还年轻,那么改变职业就仍是个可取的选择。

另外,思考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是至今为止观点最为正确的人。社会离不开实践。实践有时候会给人带来挫折,因此会另一部分人对其产生抵触感,并向往风险比较小的、投入不太大的、不会受到太多刺激的、不会有人受伤的非实践活动,比如说思考、憧憬、愿望、呼吁,甚至毫无用处的“悔恨”和“绝望”等情绪也比实践和抗争更为诱人,因为它不需要你鼓足勇气去与未知的未来进行博弈。

这个时候就要牢记一点:人怯弱的性格是长年形成的,一旦形成模式,它就会成为一个坐标系,并且开始左右你的判断力和意志。你的一切打算和向往都将受这个坐标系的影响,尽管它给你的答案是错的。

所谓的错误答案就是说,客观的讲对你本人的发展和个人幸福不是最合适的,对他人的快乐和利益也不是最好的,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和利益也不是最好的。从这个方向看上去,尽管你有你的向往,你对奋斗打拼和种种令人疲倦、又没有太大意义的社会世俗毫无兴趣,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在床上躺一辈子。

仔细思考一下,你到底厌恶的是什么,为什么厌恶它们;一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你所做的事情对你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好处。当你想清楚之后就会明白,不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隐居不出;不铤而走险并不意味着拒绝挑战;喜欢思考并不意味着放弃实践。你总该有你的优势,那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别把自己关在厕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