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为什么爱说✀中✀啊

2025-05-22 19:58:3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其实,“中”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地域性的人文历史传承。这个“地域”,就是华夏人文历史上最早的“中国”。
“中国”之名,来源于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简称。“中国”之“中”字,不仅是华夏“太极”、“五行”等朴素唯物主义理论组成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华夏文化发源的最高和集中表述,更是对现代“中原”、“中华”最早产生地理方位的历史传承和认定。三皇五帝等华夏先祖把最早共同居住的“中国”传承给了“中原”河南,“中原”河南又将其传承给了大“中国”。可见,“中原”是“中国”人文历史的传承地,是现代中国人文历史的核心地区和发源地。
因此,河南人说话离不开“中”字,生存观念舍不得“中”土。他们把“中”视作自己民族的根,文化的根,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中”文化观念也影响整个中华民族,即便是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也在苦苦寻觅自己“中”文化的根,因为这里是他们先祖的故土,也是他们世代皈依的精神家园。
但是,这个“根”自商末周初时期被遗失了,以至于让当时追求理想、文化和道德的赤子们在精神上感到十分不安。商代末期的西伯侯姬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姬昌,后称西周文王,他虽居住在陕西岐山“少阴”之地,却念念不忘先祖的“中”土,临死之前还为次子周武王姬发留下遗言:一定要找回“中”,回到夏代先祖后稷的故乡“中”土。这个遗言,就是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最近组织破译的清华简《保训》。
“中国”之“中”,也指“中央”,是“太极”、“昆仑山”、“五行”中的一个方位名称,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中”,“金木水火土”的“土”,“青赤白黑黄”的“黄”,也是天象中“天一”、地形中“泰一”和氏族领袖“帝一”天、地、人合一之处。
这里又是古人记载四时所交,风雨所会,阴阳所和的皇、帝、王建都之地。西周公旦在《周礼·大司徒》中记载说:“地中(也指中国),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其中“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之地,便是“太极”的发源之地。
“中”还是“三皇五帝”的居住地“昆仑山”,是华夏人文历史最早的发源地“太极”,以及“五行”“中、土、黄”等“中央”之位。在“中、土、黄”称帝的氏族领袖被称作“黄帝”;在“中”流经的浊水称作“黄河”。“黄帝”、“黄河”之“黄”字由此而来。这里的“昆仑山”,并不是中原地区最高的山,却是华夏人文历史发源最早的山,又称“神仙之山”,“万祖之山”、“父母之山”、“天地之山”、“阴阳之山”等等,也是“四海”、“五岳”、“四渎”、“九州”、“九天”、“中冀”、“天齐”、“荆楚”、“夷鲁”等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昆仑山”地处东部日父“考”地(兰考古考城)与西部月母的“敝(妣)”地(郑州东古城)之间。黄帝出生的轩辕丘在“昆仑山”东部羲和占日(开封古陈、留)与西部常仪占月(中牟魏王台)的中央对称位置。中国最早的“道教”发源于这里兰考县西部的“白云山”、开封县北部的“苍梧山”和开封“大梁”之地,并以“太极”图为标志。古《易》书《归藏》记载这里“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昆仑山”也是战国时期《尚书·禹贡》记载的“华阳黑水惟梁州”之地。其中“华阳”,在开封县万隆乡仰韶文化遗址、古“华阳寺”一带,后迁往郑州南部的“华阳”古城;“黑水”,为原阳西北黑阳山流经封丘北部的“黑水”;“梁州”,为南北朝时期,东魏在开封浚仪设立的“梁州”,位于华阳、黑水两地之间。
上古时期的轩辕氏最先在这里筑建五个城邑,选择中间一城作为帝都,并在此胙(祚)土封氏 。因而此地至今仍有“封丘”(归属今新乡)、“胙城”(归属今延津)的地名存在。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所以,黄帝轩辕丘,又称“轩辕楼”(在今开封北约8公里处),为黄帝“五城十二楼”之一。黄帝在“轩辕楼”北部的“封丘”(又称荆山、景山、方山)铸鼎后羽化升仙,被称为“玄圃真人”。“玄圃”被道教认作是“道家仙地”,在开封、中牟、封丘一带的昆仑山上,因这里古代一地多名,又称“苑圃”、“原圃”、“县圃”、“圃田”、“悬圃”等等。
“太极”、“昆仑山”、“五行”的产生,与“三皇五帝”、“帝一”、“中央之国”、“中土”、“黄帝”、“天地之中”的发源同在一地,具有地理上的不可分割性。“天地之中”,即“天下之中”,是“太极”和华夏先民最早的发源地。华夏先民用圭表测景的方法传承着寻找“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现代人完全可以仿照古人的器具和方法进行测量、认定。
我们之所以不同意“中央之国”,即“天下之中”在洛阳、登封一带的原因:
一是有些人引用记载“天下之中”的史料难做依据。据西汉刘向整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战国策·卷五·秦三》记载:公元前271年(秦昭王三十六年),魏国人范睢投奔秦国,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谋霸“中国”的策略,主张将魏国国都大梁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因为“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由此可见,“楚赵”并非“中国”天下枢之地,《战国策》仅仅将韩、魏交界之地的开封、中牟一带视为“中国”,将魏国国都大梁,即开封视为“中国”的心脏地带,处于天下的中枢位置,而成周洛阳没有被提及是“中国”之地,也非“天下之枢”。
目前,发现一些人引用记载洛阳为“中央之国”,即“天下之中”的史料仅出自汉代之后。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刘敬传》记载:“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北宋晚期文学家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噤喉,而魏赵之走集。”
这些记载与周公卜洛后的“中央之国”,即“天下之中”存在因果关系,实则源自西周时期。只是明明周公卜洛的“天下之中”洛阳、登封之地已经昭告天下,况且东都成周也世人皆知,可战国时期的范睢为何对东周王朝洛阳为“天下之中”视而不见,偏偏把地处韩、魏之交的开封、中牟一带说为“中国之处”、“天下之枢”。这至少说明成周洛阳、登封一带和开封、中牟一带的“中国之处”、“天下之枢”、“天下之中”是并存的,而且还有陕西的黄帝陵,河南灵宝的黄帝铸鼎升仙地、新郑黄帝轩辕故里等“天地之中”并存的现象,不知哪一个是“三皇五帝”真正的“天地之中”。因此,出现了乱说纷纭,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二是周公卜洛所定“天地之中”已被唐代否定。据战国时期《诗·大雅·民劳》记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小雅·六月序》也记载:“《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这里并没说明“中国”在何处,但依据“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之地的记载,开封符合“四夷交侵”、“四方”、“四战”、“中绳”之地的特征。据西晋陈寿《三国志·高柔传》记载:“(高柔)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其中“陈留”,即开封,自古被视为“子午”、“卯酉”二绳(线)中部交合的“中绳”,即“四时之所交”之地。
西周时期,洛阳、登封一带“天下之中”的存在是一个事实。据考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陕西宝鸡县陈仓区贾村镇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何尊》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一般认为,铭文“中国”,是指周公旦卜洛测定的“天地之中”,即成周,即今天的洛阳一带。
周公卜洛测定“天地之中”在洛阳、登封一带也是一个事实。周公旦测定“天地之中”的方法和依据,在《周礼·大司徒》中有记载:“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我们分析认为,周公旦所记载的方法和标准,应该是从华夏先民传承下来的经验总结。西周迁徙到洛阳、登封一带的“天地之中”,是实现周文王在清华简《保训》遗愿中要求周武王“求中”、“归中”,即回归“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祖地的具体行动。
但是,周公旦对测量“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即“天下之中”的正确方法和选择,却遭遇了测量技术误差过大带来的严重后果,导致在洛阳、登封一带的所选择的“天下之中”,与华夏人文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天下之中”直线相差约260里。尽管在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一误差容易被后人理解和宽容,但遗憾的是,这一重大历史文化传承失误直到大约1700年后的唐代才被发现。
公元724年,唐代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史监南宫说在登封阳城测晷(日影)长一点四八尺弱,夜视北极出地高三十四点四度;在开封浚仪岳台测晷长一点五尺微强,极高三十四点八度。从此,唐代才将这一重大历史文化传承失误拨乱反正,并将周公旦卜洛误定的登封“周之地中”,改变为开封“唐之地中”。
虽然“天下之中”被纠正过来了,但是“天下之中”所包含的“三皇五帝”、“帝一”、“昆仑山”、“中央之国”、“中土”、“黄帝”、“轩辕丘”同为一地的华夏人文历史内含,却没有从根本上回归开封昆仑山一带。这也是自西周以来,洛阳、登封、汝南等地被称作“天下之中”的历史原因,也是三皇五帝帝都、陵墓分散各地,无法辨认状况出现的必然结果。
这一历史误判的惯性,延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给华夏人文历史研究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使华夏民族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三皇五帝”、“帝一”、“昆仑山”、“中央之国”、“中土”、“黄帝”、“天地之中”等人文发源中心,误导夏、商、周断代工程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迷茫状态,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明显缺乏华夏历史发源的系统理论指导,也难以在地理上对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地进行定位。在此种情况下,即使打造成一个所谓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也难以让天下的炎黄子孙信服。
对此,开封历史工作者依据开封华夏人文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发掘,由郑州大学社出版了《鸿荒开封》一书,并用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穆天子传》原文新解作旁证依据,较为系统地解决了“太极”“昆仑山”、“三皇五帝”、“帝一”、“中央之国”、“中土”、“黄帝”、“天下之中”等华夏人文历史的发源问题,终使河南作为华夏人文历史发源地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也为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核心地区提供了一个地理坐标。
总之,河南人说“中”,传递的是华夏先民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弘扬的是上古时期“太极”、“五行”及其“中、土、黄”等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印证的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发源于昆仑山,即开封、中牟、封丘一带的重要历史。
“中国”的“中”文化,正在开封、中原、中华神州弘扬,不仅会在河南人、华夏炎黄子孙的口中传诵着,并将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中。

回答(2):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所以爱说中

回答(3):

我感觉是“中”具有有感情色彩,亲和爽朗。呵呵,你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