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张温去西蜀和秦宓的对白,其内容是?

2025-05-18 02:15:4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秦宓vs张温
(见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次日,后主将金帛赐与张温,设宴于城南邮亭之上,命众官相送。孔明殷勤劝酒。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勑,现为益州学士。”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
东,而没于西。”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孔明恐温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温拜谢。
评:
有点像青梅煮酒,秦宓始终以侧面回以张的问难,张咄咄逼人,最后竟巧妙的将诡辩问题归结到蜀吴的政治立场问题上,令人折服。
这是纯粹的一场辩论会,纯粹是狡辩,但是异常精彩,我非常喜欢这段狡辩。罗贯中安排秦宓这一平时基本上没什么表现的人物在这里大放异彩,是想让张温口中说出“蜀中多俊杰”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当时蜀汉的人才鼎盛。在辩论内容中,双方对天的各方面争执,其实是对西蜀和东吴谁能代表天的辩论,当然秦宓明显技高一筹,而他的最后一问是最精彩的,隐含着古人对天(即宇宙)的进一步探索的渴望,颇含哲学意味,令人深思。最后诸葛亮调解说这些只是戏言,呵呵,恐怕连诸葛亮也回答不出来这样的提问吧。谁又能回答呢?现在科学家正在探索,哲学家也在讨论,究竟是The God,还是盘古抑或是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