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研究认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这个观点已成消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不仅医学界关注,许多病人更是忧心忡忡,常常问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容易得胃癌呀?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一定得癌 世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之间有相关性,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是不必太紧张,因幽门螺杆菌的株种很多,不是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演变为胃癌,只有毒力很强、致癌机会高的菌株方才有关。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催化剂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可能单独或协同作战。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惟一的致病因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即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胃癌患者胃内感染了的幽门螺杆菌并不能直接引起人体细胞DNA突变及细胞表型的转化,通俗地说,它不是直接致癌的元凶而是帮凶。 实际上,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众多,但患胃癌的为数很少,这除与感染的幽门螺杆菌的种类不同有关外,与个体的敏感性、抵抗力以及不同的感染结果相关,而遗传背景、饮食因素及其他环境因素都不能忽视。 轻中度癌前病变可治愈 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有黏膜炎症浸润现象,6个月后出现黏膜上皮增生、腺体萎缩、囊性变和肠化生,2年后黏膜腺体出现异常增生,此时如果不及时治疗逆转,极少数人会发生癌变。具有上述现象时,应杀菌根治。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提高警惕。如果是轻中度的胃癌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结肠样化生、异常增生),多数经过杀菌根治都可以逆转,恢复正常。通常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三联疗法(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及四联疗法(雷尼替叮、替硝唑、铋剂、阿莫西林)治疗,用药1~2周。
采纳哦
幽门螺旋杆菌(H.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微需氧细菌,有多种不同菌株和亚群,其中一些菌株毒力较强、危害较大。主要传播源是人类,动物鼠、猫、狗、猪等也可能传播。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摄入,可通过密切接触、带菌飞沫、污染水源、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等途径感染。感染者的唾液或牙菌斑、胃粘膜组织、粪便中均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90%左右的感染者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感染后产生的相应抗体,这些抗体并非完全具有保护性。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地区经济状况、人口密度、饮用水种类以及人群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多项因素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0岁以下儿童或5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其易感。中国人H.P感染率约40~90%,现症感染率55%左右。因此,积极宣传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医学常识非常重要。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改善居住、饮水等卫生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污染、变质食物;设立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饭前、便后洗手;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等。
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只要坚持治疗完全可以治愈,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通常,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客观证据表明有急性活动性炎症或其它病变时,可以中医辨证施治或复方中成药治疗。体质差、治愈后再感染或对西药不耐受、细菌耐药、反复抗HP治疗失败者,也可采用中医方案治疗。如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时伴有糜烂、溃疡、萎缩、白斑、痘疹或颗粒样、疣状增生,病理见大量肠上皮化生或不同程度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建议采用恰当的中西医结合序贯方案进行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会增加患胃癌的几率,而且这种病菌很难治,容易反复,医院治疗的原则是以抗生素为主,但是容易反复,不过可以试试火麻油蜂蜜水,火麻油中含有的亚麻酸和双歧杆菌可以治这种病菌,而且还有很好的养胃作用
胃病不是一天就得的,日积月累出来的。
幽门螺杆菌是胃炎、胃溃疡的主要病因,只有彻底杀灭幽门螺杆菌,才能根治疾病。
现在一般采用三联或者四联疗法来治疗幽门螺杆菌,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药物刺激性也很大,对患者来说,也有很强的伤害,所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更要配合食疗。
丁香茶里面的丁香酚可以很好的抑菌,保持良好心态,祝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