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这些太监被宠信反映了慈禧的什么问题?

2025-05-03 18:42: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纵观满清一朝,除了在顺治朝出现过一个备受顺治皇帝宠信而敢于干涉朝政的太监吴良辅,被孝庄太后处死以后,后面再无嚣张到可以让我们记住的太监,直到慈禧太后这个嚣张的老娘们出现。先是安德海,安德海被杀后又出现了比他受宠十倍的李莲英,李莲英失宠后又出现了一个小德张。那么,慈禧太后这个掌握晚清最高权势的女人为何会如此宠信太监呢?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又有什么作用呢?

1、信息传递的最佳人选

安德海其人机敏、善于察言观色,眼见自己的主子慈禧太后受此凌辱后甚是着急,在得知慈禧太后的想法以后,便自愿担当信差,巧用手段跑出了避暑山庄,一路奔向京城并成功的将慈禧太后的意思带给了恭亲王奕欣。恭亲王奕欣得到消息以后立马上书请求赴热河哭奠先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叔嫂密谋,“辛酉政变”的成功。自此以后,掌握了清朝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看到了太监的巨大作用,开始倍加宠信安德海。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于太监的利用价值在于信息传递,在于能行太后所不能行之事。

2、协助把握朝政局势的必备人选

成功掌握清朝最高权势以后,慈禧太后便开始了长达48年之久的垂帘听政生涯。作为一个女人,管理如此之大的国家,内有频繁造反之乱,外有列强屡次侵犯威胁,慈禧太后想要牢牢把控朝廷局势、紧紧掌握最高权力,必须采用异于常人的手段和方法。但作为女人,慈禧太后又被祖制和世俗紧紧的约束于深宫之中,不能直接和臣工直接接触,更无法像男性帝王那样频繁召见朝中大臣询问意见和了解国情,严重的缺乏信息资源和所需情报。

所以,太监对于慈禧太后更为重要,他们能替慈禧太后搜集情报、面见大臣、甚至直接干预朝政以便于慈禧太后对朝政的掌握和对朝廷局势的把控。也就是说,自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就已经给了太监们生存下去最为适宜的环境,太监在清廷的地位变化也就有情可原。

3、充当慈禧太后耳目,更为详尽的了解地方政权、军队改革情况

在慈禧太后执政期间,较为重要的一项贡献就是慈禧太后亲自下令创立海军衙门,成立北洋水师。然而对于海军衙门的具体情况,慈禧太后一无所知;对于北洋水师的组建和战斗力等情况,同样一无所知;既然朝廷内外都把加强海防、建设新式海军视为头等大事,她也必须详细了解这些具体情况。但她能知道的仅仅是大臣们奏折里的报喜不报忧,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相信这些冠冕堂皇的屁话。但碍于自己女人的身份又不能像男性帝王那样直接前往视察,了解情况,慈禧太后倍加宠信的太监便再次派上了用场。

光绪二十四年,作为慈禧太后的耳目和私人代表,李莲英陪同醇亲王奕譞前往天津视察北洋水师。虽然李莲英的此行受到了朝廷内外的严加抨击,甚至亲上奏疏弹劾李莲英。但李莲英作为慈禧太后的耳目,认真彻底的完成了太后交付的任务,让慈禧太后稳居后宫依然能够详细了解北洋水师的具体情况,并根据李莲英所奏报情况及时作出对北洋水师的调整和改进。从此一例就能够看出,慈禧太后宠信太监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充当自己的耳目,对国情、民情、军队建设详加了解和把控。

4、充当感情慰藉的无可奈何人选

咸丰皇帝驾崩的时候,慈禧太后才26岁,正是风华正茂、需要男人感情滋润的年龄。面对着寂寞孤独的后宫生活,年纪轻轻便守寡的慈禧太后绝对不能像别的女人那样选择再嫁,更不能明目张胆的寻找男宠服侍自己,所以太监这类特殊的男人变成了能够慰藉慈禧太后唯一的选择。无论是先前被杀的安德海,还是后来的李莲英、小德张,都时常陪着慈禧太后聊天到深夜,用以打发寂寞的夜晚时光。

对于权势而言,慈禧太后作为女人无疑走到了巅峰,万人仰慕;对于感情而言,慈禧太后作为女人无疑是失败的、缺失的,孤独凄凉。太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慈禧太后的需要,但是有他们的陪伴最起码能让慈禧太后得到些许慰藉。所以,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对太监的宠信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回答(2):

这些太监,明显都非常机灵,处处揣摩慈禧的意图,对慈禧非常中心,说明慈禧十分喜欢权力,喜欢别人迎合自己的感受。

回答(3):

说明了慈禧这个人没有任何的眼光,她不会相信下边的大臣们,只会相信这些宦官,导致朝廷腐败。

回答(4):

说明慈禧太后根本不会管理国家,对大臣们根本不相信,只相信自己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