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实心弹。这种内部填充砂土的炮弹就是实心弹,以打击舰艇水线附近导致敌舰大量进水作为攻击手段。
但谁能想到这种北洋海军所用的以击沉敌舰为目的实心弹,却在黄海海战中击中了日本联合舰队“浪速”号后并未造成舰船损坏,日军留存炮弹后还对外宣称,此实心弹未造成日军任何人员伤亡。
慢慢的流传下来,导致世人误以为是清朝贪官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腐败。
扩展资料
一、甲午海战:
指1894年9月17日中国和日本发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一次海战,该次海战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后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花费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一系列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基地。
二、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原因: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动员体制比中国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北洋海军没有确立近代海军先进的战术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纵使是坚船利炮,武器精良(如上: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污秽狼籍),但部队没有组织纪律性,散漫自由,各行其是,这样的军队照样没有战斗力。日本人的断言在4年后的甲午海战中被完全证实。
日本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潮中处于末尾,但凭借其国民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后来的战争中获得胜利,还在竞争中取得了后发优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为何中国的炮弹并不是假的,而是实心弹。这种内部填充砂土的炮弹就是实心弹,以打击舰艇水线附近导致敌舰大量进水作为攻击手段。但谁能想到这种北洋海军所用的以击沉敌舰为目的实心弹,却在黄海海战中击中了日本联合舰队“浪速”号后并未造成舰船损坏,日军留存炮弹后还对外宣称,此实心弹未造成日军任何人员伤亡。
经典影片《甲午风云》是1962年摄制的。片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看到这一情节,每个中华儿女必然无比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
然而,为什么大战在即,北洋海军的炮弹中却装满了沙子呢?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开花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而影片中邓世昌试图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并且,日本海军用的所有炮弹,均是开花弹。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是和中国同时起步的,并呈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之势。但在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之后,中国止步了,日本却越发突飞猛进。日本一方面继续从西方订制、购买新舰,一方面则致力于自主研发。到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二等铁甲舰3艘、巡洋舰11艘、炮舰17艘),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共计21艘,日本国内建造的就占10艘;而北洋海军同一级别的军舰共10艘,仅平远舰是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其他均购自外洋。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并不满足于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军舰,还对炮弹进行了改良。
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开花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这种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过年时燃放的爆竹。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其威力极为有限。这也就是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欧洲国家早已发现了黑火药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寻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种“猛炸药”。终于,欧洲人找到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强于TNT炸药。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就在清廷陶醉于“亚洲第一”的时候,日本却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最终因为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但这难不倒日本人。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师下濑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经过不懈努力,至1891年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下濑火药”。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此举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勇于超越的精神。由于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日本人青出于蓝,他们在炮弹内壁刷上漆,还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特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1894年9月17日午后,满载新式炮弹的12艘日舰与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也不低,但却无法直接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坏,唯一明显的战果是镇远发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舰的弹药房,引起连环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
当时中国的炮弹都是从德国、英国进口,那时战事吃紧,武器弹药奇缺,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科技落后国家,因此很多国家都是在想方设法糊弄中国官员,中国的真金白银换回的都是假货烂货,炮弹里面全是沙土,根本不能用,那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就是这样在海上灭亡的,因为炮弹要么发不出去,即使发出去了也是哑炮。
并没有假炮弹一说,但是装沙子的炮弹确是有,那是穿甲弹和教练弹,是天津枪炮局制造的,镇远舰的炮弹在日本横须贺港有展示,当年命中未炸的炮弹在佐世保也有展示,证据确凿。开花弹都依赖进口,但是因为太贵,并且由于缺军费并没多少开花弹。后来开花弹打没了所以才用教练弹的,当时只要肯花钱洋人还是讲信用的,基本都会给最好的。北洋舰队的旗舰 定远、镇远就是很好的证明。
你好,你电影看多了……没有假炮弹这回事。
倒是定远号一发炮弹报销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使其退出战斗序列。而北洋水师的定远及镇远中弹两百余发却丝毫无损。由此可见中国炮弹的威力。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很牛B,如果输了,绝对不是我们自己不行,而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就要找替罪羊。于是编造假炮弹,外国人偏袒日本,洋顾问窝里反这种谎言来麻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