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江陖是现在的什么地名?

2025-05-19 12:42: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江陵,又名荆州城。今为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

回答(2):

“千里江陵一日还”中“江陵”指的是今湖北江陵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答(3):

古时的江陖是现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江陵县,隶属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位于荆州城区东南郊,东与监利县、潜江市接壤,西隔长江与公安县相望,南接石首市,北邻荆州市沙市区。

历史沿革

江陵,因“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前9世纪初叶,周夷王年间,楚国君熊渠封长子熊无康为句亶王,句亶国地理位置即后来的郢都一带。周庄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将国都自丹阳徙郢(今荆州城北五千米外纪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余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县。秦末楚汉相争,项羽立其部将共敖为临江王,都于江陵。敖死,其子尉嗣。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使将军刘贾及太尉卢绾击杀共尉,临江国除,复于江陵置南郡,分江陵县,置郢县。汉景帝时,先后封其子阏及荣于江陵为临江王,阏、荣死,国除,复为南郡。王莽改制时,更南郡名南顺,江陵县名江陆县,郢县为郢亭,但不久即恢复江陵本称。东汉建初三年(78年),章帝徙其弟钜鹿王恭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复为南郡。

三国时江陵为吴荆州治所。晋平吴,复于此置南郡、江陵县,辖属荆州刺史。东晋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内设云中、九原、定襄、宕渠、广牧、新丰6个侨县,并设新兴郡统辖。

东晋时荆州刺史治所,初犹迁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从此不复迁徙,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

南北朝时期,齐中兴元年(501年)3月,齐和帝萧宝融在江陵建都,自立为帝,史称西齐。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11月梁元帝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11月西魏发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杀,梁都江陵3年而国除。后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在江陵称帝,改元大定,史称后梁,西魏设江陵总管府监督。同年在江陵境内今白鹭湖一带置华陵县;后又在华陵县南置鄀州,同时置云泽县属之。后周时改华陵县为紫陵县。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587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废新兴郡;十一年(591年),省安兴县入广牧县。仁寿初复称安兴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将后梁所置鄀州及云泽县并入紫陵,又省定襄并入安兴。唐武德四年(621年),萧铣降唐。

唐、五代、宋属江陵府。唐初,废紫陵县入江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省安兴县入江陵。至此,东晋以来侨置郡县及南北朝时析江陵增置州县均归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建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长宁县。次年,省枝江并入长宁。大历六年(771年)省长宁复置枝江县。五代十国时,江陵为荆南国都(或称南平国)。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潜江县。

元属中兴路。

明、清属荆州府,明朝时,江陵在龙湾市、沙头市、郝穴、虎渡口设巡检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乐元年(1403年)辽王府自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县)迁于此,隆庆三年(1569年)除;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据江陵,惠王常润出逃,王府遂废。

清朝江陵分为五汛,即捕汛(现荆州区长江以北范围)、龙汛(潜江市龙湾、徐李、张金一带)、虎汛(原江陵县长江以南虎渡河一带)、鹤汛(现江陵县马家寨、熊河以东的地区)、沙汛(即现沙市区及江陵县西部)。并于丫果驿设置县丞署,郝穴设主簿署,沙市、龙湾、虎渡口设巡检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于江陵置湖北驻防将军府,是为全国十三大将军府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江陵属省直辖。民国二年(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属荆宜施鹤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荆南道,江陵属之。民国四年(1915年),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军曾扶持建立伪江陵县政府,驻沙市。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随日军投降而瓦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内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区、乡政权。当时,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江陵县政府同驻荆州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荆州地区(荆州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15日,沙市划出建市。

1953年将县属埠河区划隶新成立的荆江县(1955年并入公安县)。1954年将张金、徐李两区划给潜江县。

1962年11月28日,荆州专署将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个大队、荆江公社1个大队和机械农场3个分场划归江陵县。

1975年01月17日,江陵县的立新、杨场两个人民公社和周黄人民公社的竺桥、宿驾两个生产队划归沙市。03月18日,江陵黄潭堤和杨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长湖库堤雷家垱至沙桥门的东堤(1813米)、关沮口至塍子头(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5年9月10日,江陵县的1乡(锣场乡)13村(锣场乡的8个村、郢东乡的4个村和岑河乡的1个村),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1.4万余划归沙市。

1994年9月29日,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江陵县,设立荆沙市(1996年12月更名为荆州市),荆沙市下辖荆州、沙市、江陵三区。原江陵县一分为三,主体部分划入荆州区,新江陵区辖原江陵县的郝穴、观音垱、岑河、资市、滩桥、熊河、白马寺、沙岗、普济9个镇和马家寨、秦市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郝穴镇。

1998年7月,江陵撤区置县,恢复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