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太阳系中所有的成员,包括太阳和所有行星,都诞生于同一团星际气体云。
科学家说,我们的太阳系是这样形成的。最初时,在银河系中有一大团星际气体云。这团气体云是稳定的。但当它受到引力扰动时(比如附近有超新星爆发或有大质量天体掠过),气体云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变得不稳定了。星际气体云中物质的分布总是会有不均匀性,可能这里多几个原子和分子,那里少几个原子和分子,在物质分布稍多的地方,引力就强一些;在物质分布稀疏的地方,引力就弱一些。于是,星际气体云中的物质就会向密度稍高的地方集中,使某一处的物质密度越来越高,引力越来越强,物质集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个过程叫“引力坍缩”。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于是,一个近球形的星际云团开始形成。
随着星际云团中心密度越来越高,引力越来越强,云团中的物质密度就越来越高,云团的范围也越来越小。在云团收缩过程中,物质并不是笔直地向着中心掉落,而是多少会向某一个方向偏离,这个偏向力可能来自带电粒子产生的洛仑兹力。随着云团的收缩,由于角动量守恒原理,任何微弱的偏向力都会被放大,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边旋转边收拢双臂,旋转速度会加快一样。于是,云团就会一边收缩,一边产生旋转运动,而且越是收缩,旋转速度就越快。由于角动量与旋转半径成正比,旋转离心力在旋转轴处最小,在赤道处最大,就使开始时近球形的云团逐渐变成一个椭球形形,然后再变成一个中间厚、越往边缘越薄的铁饼形状。最终,在云团中心质量最集中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大质量的恒星,而在云盘中,次一级的质量中心也在边围绕中心旋转,边聚集附近的物质,最终形成围绕中心恒星旋转的若干颗行星。
这些行星都形成于同一个云盘中,而云盘在沿着同一方向围绕中心恒星旋转,这些行星也从原始云盘中“继承”了云盘的角动量,沿着同一方向围绕中心恒星公转了。
在太阳系中,不但所有行星都沿同一方向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太阳以及各个行星的自转方向也都相同。也是同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