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行业市场回顾与展望简述
回顾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展望未来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中国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作为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机械行业更是迅猛发展。在向机械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机械行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如:工程、建筑、汽车、船舶、电子、石化、电力、电气、仪器仪表、物流、医疗、饮食、环保、纺织等等,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是国家支柱性的重要行业,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影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八五”期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机械工业、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原机械工业部会同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纲要》,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九五”初期,原机械工业部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着重打好“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即:质量翻身战役,再塑机械产品的良好形象;组织结构优化战役,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开发能力提高战役,全面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机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超过25%,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大量可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得到大量采用,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制造重大、精密、成套装备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机械行业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机械工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已在机械工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2004年我国机械工业在遭遇突如其来的“宏观紧缩”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机械工业2004年产销增幅比去前一年3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回落,但增幅仍可达到15%-20%,预计2005年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将由近两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回归到15%左右的正常年景的发展速度。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相信今明两年电力设备、船舶制造、石油和化工设备制造业仍将高速发展。不同细分行业其来年前景也不一样。
机械英才网根据自身资源信息优势,特编制本报告,供机械行业企业和专业人士参阅、共勉。
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中国机械行业的迅猛发展,在硬件方面而言,已经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是对行业经营管理和高级技术方面的企业人才的需求和互动,特别是对企业的人才储备状况的挑战。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近年来,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机械行业中发展最迅猛、最热门的应该汽车行业,因此,在本报告中,机械英才网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地位,对它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大连市科协首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10月9-12日在大连市星海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等出席,共同探讨中国机械装备制造行业振兴和人才队伍建设之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路甬祥,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副部长陆燕荪,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科技部副秘书长李键,大连市市长夏德仁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年会的主题--“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把行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路甬祥在开幕式致词时表示,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共同探讨提升我国装备制造创新、竞争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凸显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际行动,意义重大。大会一至要求提倡好风气、好传统,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特别是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本届年会的召开对振兴老工业基地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机械行业的人才现状已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相关专家学者的特别关注,并提高到了一个战略方针和行业目标的高度。在2005年,我们也已经很明显的看到了中国机械行业人才的紧缺,特别是汽车行业的销售工程师和专业技术工人。
而就在2004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中国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在中国机械及相关行业中,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高级技术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汽车行业的高级技术、管理、销售人才。
并且,据机械英才网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319%。
2、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3、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江苏省无锡市2005年二季度企业登记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应聘;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分别为15:1和17:1。
东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据2004年底调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2004年末,在北京,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竞相以高薪争夺高级销售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场面。
4、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素质的机械、汽车营销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机械行业的高级技术工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当前我国机械行业高技术人才短缺现象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一轮接一轮的就业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问题,使得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高级技术人才却严重短缺,人才市场呈现出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状况。同样,机械制造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为此,不久的将来,国家也将会推出《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并通过《职业培训考核条例》将其制度化;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逐步建立职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并逐步实现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应的机械行业的企业的成本也将有所提高,所以现在就是提前争夺精英人才,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好机会。
据机械英才网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仅仅是技工的短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和短缺也会逐步成为现实,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机械制造行业业的现状来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忽视
虽然在当今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已经被社会认可,但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是技术工人短缺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尽管技术工人的短缺早已出现,但技工教育培训的发展还难以适应。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如近年教育部布点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下降了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且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学生和家长们“非大学不上,非名牌大学不上,非热门专业不读”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学历相对低但需要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工却不被人们重视,甚至是被大大的忽视了,这就在源头上流失了“高技能人才”;虽然国家对各级高级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增大了力度,比如对营销师、建造师、造价师等等高级职业资格的培训,但就总的人才状况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培训出来的这些人才是否真正能在实践中被企业所接受?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技工人才重要输送基地的技术学校也有很大的办学困难: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所需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生源少,学校办学积极性也不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