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出自何处何人所写。

搞好邻里关系很重要,邻里和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025-05-19 18:44:1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清代宰相张英
具体:
清代有两户人家,一家姓李,仗着叔叔是地方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做起生意,生意不错,家产万贯;另一家姓王,祖祖辈辈是富贵人家,舅舅便是当朝宰相张英,享受人间天伦之乐。两家便是邻墙邻居。 有一次李、王两家因为一堵墙争执不休,都想往别人院子里多垒三尺墙,谁也不让步,就这样两家近几年不得安宁。王家的家人飞书京城,让舅舅——当朝宰相张英打招呼“摆平”李家。宰相张英接到外甥的家信过目后,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圈,便回信一封派人速交家中外甥。信的内容是一首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突然明白信中之意,悟出其中奥秘,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李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巷”因此而成,李王两家的故事流传至今。启示:退一步海阔天空!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
有感于5月9日青岛山公寓两邻居为点鸡毛蒜皮吵架进而大打出手.一楼邻居因墙壁漏雨做了一半尺遮阳棚.二楼邻居为此吵闹不休.进而大打出手.笔者认为邻居之间是绝对不可以为点小事而结下三代之仇.
秦皇当年有知,争一时短长、一世霸业复有何用?所以,小肚鸡肠不如宽宏大量,争强好胜不如谦恭礼让,倒可赚得万古流芳。

回答(2):

清朝著名大臣张英

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秀才自己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回答(3):

明朝正德年间翰林院修撰兼谏议大夫舒芬所写舒芬才华横溢且为人至孝慈母病逝竟忧伤成疾因而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