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2025-05-14 17:51: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再被贬后,途径岳阳楼写下的千古绝唱。写出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今天的我们任然有教育意义,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对此世人的态度不尽一样.为"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富强"和"繁荣"而乐,大凡是人之常情,而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极有远见,此言就贵在"先忧而后乐".
大概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为天下事先忧后乐的不乏其人:战国的屈子,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最终忧死于汨罗江;宋朝的岳飞,"三尺龙泉走天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疾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难而忧,然而仅是"忧"并不能救国,只有"忧"之余猛然奋起,才有希望.请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星星之火,燃遍整个中华,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那无数的觉醒者追随他们南征北战,死了,"处处青山埋忠骨";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解放后,这些"先忧者"并不因自己先忧而要先乐.他们不求高官与厚禄,却处处体恤国难和民艰.这种品格不下正是集中体现了革命者先忧后乐的精神吗 又有哪一位古代志士能与无产阶级战士相比呢
不仅如此,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能从"乐"中及时找到"忧"的潜在.不是吗,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时,在这胜利面前,有人"乐"极了,"乐"极则生"忧",如1958年,出现全民烧炭炼钢,田间无人种植的景象.革命家彭德怀为此而忧,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祸害,这难道不是十分可贵的吗
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现代化建设,如果说和平建设是"乐",那么我们先应该看到"忧",因为国家还很贫穷.为国分忧,则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像杜芸芸那样不惜献出父辈遗产10万元,先忧后乐,

回答(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胸怀这种忧乐观的人,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今天,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仍然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四化”大业,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每自己全部应当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倾注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往,勤勤恳恳,冲锋在前,为“四化”大厦增砖添瓦,不惜献出自己的全部,甚至是生命。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回答(3):

意义:范仲淹少小便立下大志,愿以天下为己任,成年后更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这种精神思想激励我们后人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国家前途,时时刻刻以国家、人民为重,做一个有志气、有梦想的青年。

回答(4):

他的忧君思想在封建社会必定有局限性,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伟大复兴以来,我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便,但还应该多培养政治人才,向发达国家学习!

回答(5):

以天下为己任,时刻为百姓考虑,将劳苦大众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