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啥意思

2025-05-13 19:00: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释义: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译文: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同源典故有:一饭三吐、三哺、三握发、吐哺周公、吐哺握发、吐捉、吐握、周公下士、周公吐哺、周公发、哺应为吐、握周公发、发一握、发握三。

扩展资料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用典示例

1、东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释义: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2、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夫周公大圣,以贵下贱,吐哺握发,惧於失人。”

释义:周公是个圣人,能够礼贤下士,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恐怕失掉天下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公吐哺

回答(2):

释义:然而他洗头时因为有人拜访要多次挽起头发,吃饭时因为有人拜访要多次吐出食物,生怕失去天下有识之士。

出处:《史记》卷三十三

作者:司马迁

朝代:西汉

原文: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 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翻译: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自己虽然地位极高,但对人才非常重视,对前来求见的贤士无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见,唯恐错过。有时,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

典故书籍《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回答(3):

一沐三握发,说的是周文王求才若渴,在一次洗澡的时候,听到有人来投奔,立即握发不洗出去接见,如此有三次;一饭三吐哺,也是这个意思,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几次都把吃到嘴里的饭吐了出来,为了接见来投的人。
在古文中,三不一定表示确切的三次,一般代指几次的意思。
就是说文王这样做了,还害怕失去天下的仁人志士,有才有德之人,即是害怕天下有才德之人都不来投奔。
当时商末,文王心怀天下,以德服人,天下之士几乎都归之,最著名的就是姜子牙了。
说实话,文王之德在诸多历史人物当中我还是挺敬佩的,另有一例即三国中,许攸投曹操之时,操听后没穿鞋就立即出来迎接他了。这都是对笼络来投人才的一种极具效果的行为。当然,或为真心如此,或为故意为之,都不失王者之气度。

回答(4):

他洗一次澡要洗多次发,吃一餐饭要吐出多次,就是害怕失去天下有才的人
仅供参考,不一定对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