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一个有待学生实现的召唤结构。在这个召唤结构中,语文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结构是显性的,思想教育结构、审美教育结构、创造力教育结构是隐性的。
教材中显性的召唤结构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共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学语文知识的教学,是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自成体系的部分,是语文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进程、 目的有全面的考虑。�
语文教材中隐性召唤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对教材中隐性的审美召唤结构、创造力培养召唤结构、思想教育召唤结构的把握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教育部制订的试用修订版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试验修订版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都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鲜明的任务,然而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出哪篇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教材,审美因素是什么,在第几章第几段。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的选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每篇文章都蕴含着美的鲜艳与深刻,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如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秀美,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力量,人内心的品格等,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和语文能力教育的因素互为依存。不是教材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挖掘。�
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对视觉艺术品的欣赏。这种特殊性质在于教材中审美召唤结构更多地依靠学生接受力结构中的审美想像去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的体验系统。实现教材中的审美召唤结构,要靠教师体验、想像去感悟、发现。教师发掘教材的审美召唤结构,必须以学生能体验的以及可能体验的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感记忆和想像性思维,去感知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形象、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进入审美境界。“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7〕
中学生的接受力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某特定学校中特定年级的特定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没有对学生具体的认识,任何教师的教育行为都将是盲目的。异质同构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学生,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接受力。接受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即中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感受、获取语言信息,加工并利用信息以阅读作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中学生的接受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前期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基本方法和态度的导向下化为相对的认知结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接受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我们看到,学生的接受力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个接受力结构。这个接受力结构是他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全部观念和知识组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1.语文知识的组织。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系列语言、文字等信息组成的一个结构性精神存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这种已形成的精神存在不断改变和复杂化,这是学习接受力的基础。2.语文学习的规则和习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则是语文教师教学规则对学生的内化,因而有大致相同的状态,而语文学习习惯因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千差万别。3.语文知识的表征。即语言文字信息在中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如何外化表达的。同一知识可能有不同的储存方式和外化途径、通道。中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而构建的中学时期的学习语文的认知结构是他个人的知识、经验、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融的结果,因而形成年级层次和个别差异。�
中学生的接受力不仅有年级的差异和个体的差别,而且是不断发展的系统。这一点十分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有组织的语文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的接受力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构建。构建的过程是分层递进的,中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构成学习的起点,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接受力的构建过程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使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研究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是异质同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条件,研究班级的每个学生认知结构和班级集体的认知结构水平,以确定他们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和发展的水平。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是值得关注的,要动态地区分、认识他们学习能力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发展前景。
异质同构教学的动态发展性
动态发展性是异质同构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和一般原则。异质同构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不在于我们使用这种或那种教学方式、方法,而在于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中都能将三种不同质的结构耦合起来。惟一的、万能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是不存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各种变量的不同而为具体学生创设最优化的方案。�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异质同构教学与无意识进行异质同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方面,可能是相似的。异质同构教学是将各种质的结构耦合的过程,是一个思索的过程,是教学操作行为的指导理念。至于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形式来表现这种逻辑结构,要根据更加深刻的因素来确定。这更加深刻的因素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教师的师德和对学生情感,则是一个变量因素。�
教材的召唤结构对于教师而言,一般是已知的、分层次稳定的,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力结构。教师不能试图超越学生现有的接受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