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无后,
然据其故乡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称:“马文铭长子立嗣,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由此可见,郑和过继其兄长之子郑恩来为嗣。郑和在故乡云南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长子所繁衍,其中一部分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而逃往泰国。当时郑和第十七代孙郑松林跟随马帮来到泰国北部的清迈省,并娶了当时管理清迈的土司的女儿,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泰国后裔已经不会说中文,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来历。现今泰国的一支后裔大约有一二百人;而生活在云南的一支后裔约百余人。
南京的一支后裔系由郑恩来的次子所繁衍。郑和家谱《首序》的后面原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20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南京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自称世世代代为郑和守墓。
有推测指出,郑和大概在其10岁的时候就入宫了,所以理论上是不可能有后代的。如果他有后代,只可能是过继兄弟的孩子或者是收养,这样的话,在族谱上,郑和也是有后代的。并且有资料说,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
有两种说法,一种来一民国年检的家谱,说是他哥哥过继给他的。另一种说法是没阉干净,来自明代正统年间王恪所著的《建康随行录》,记载如下“永乐初,有厂官告帝曰'内官郑和去而未净,残一卵半根,私二子”,帝怒,欲剐和。和大骇叩首,血自额出浸衣,衣如落汤。筛然曰'陛下救奴,二子乃奴兄子当奴之嗣'。帝命察之,和善西域缩阴术,缩残根丸于腹。帝察之晒然'此奴有子,雄鸡当生卵矣'。遂赦和,然不复内宫,遣之海外。”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正确都证明郑和得后人确实来自他的家族,我认为可萌后一种更可靠,前一种家谱记载可能是出租自尊。后一种则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