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小故事 最好细致一点。谢谢

2025-05-15 14:29: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271年马可.波罗与父亲尼古拉(Nicolo)和叔父马赛(Maffeo)同行,沿丝绸之路,前往忽必烈官廷。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夏季,波罗一家三人到达位於内蒙古东部的元上都开平府(Chemeinfu,为元帝夏季驻地),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在多伦,他们一面欣赏草原上的美景,一面等待中国皇帝召见的消息。不久,消息来了,忽必烈(Cublai)大汗将在大都接见波罗一家。忽必烈盛情款待他们,把他们视为罗马教廷派来的使者,他尤其喜欢少年英俊的马可。因为在中国停留的一两年内,马可已学会了蒙古语,可以与忽必烈大汗直接交谈,而在交谈中又显露出机敏。波罗一家三人被邀请留居中国,马可.波罗最得器重,被委以要职。忽必烈首先让马可熟悉北京及朝廷的情况,然后要他以钦差身份去巡视全国,回来汇报。这样,马可获得了在中国游历的机会。

  他的游历主要分四个时段,分别是:

  一、 奉使云南(1280-1281年)
  奉使云南的路线:大都→太原→河中→成都→建昌→大理(云南)→缅甸 (请详阅附图:「马可波罗奉使旅行路线」 )
  公元1280至1281年间,马可.波罗第一次巡视中国南方,目的是奉使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过了山西、陕西、四川、川藏少数民族聚居处,到达了云南,并到过缅甸北部。以下撮录并转译了他对中国山河景色的记述:「若在秦晋交界处渡过黄河,可看到龙门天险;进入关中,有积淀古文化;在蒙古安西王官,有壮丽无比的建筑;在长安,人们可以领略古都风采;若攀越秦岭至汉中,可体会山路的险峻与中国交通设施的精巧;要去到四川,要经「难於上青天」的蜀道;在四川首府成都,可见密集的人口,繁忙的商业;由成都经过建昌藏族人居地,便到云南;在云南,处处可见崇山峻岭和奇丽风光。」他将沿途见闻记下来,把中国描绘成一片康乐、繁荣的国土,他这样形容道:「一路上有的是为旅客而设的上好旅馆」、「幽美的葡萄园,田野和花园」。马可还从云南到了缅甸,看到缅甸王组织起数百头大象的军队向蒙古人进攻,可是被蒙古骑兵用密集的弓箭所击败。为此,他认为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上的记述,俱表达了中国西部绮丽的景色。

  二、 扬州任职(1282-1287年)
  奉使扬州的路线:大都→涿州→徐州→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福州→泉州 (请参阅附图:「马可波罗奉使旅行路线」)
  第一次巡视南方的汇报使忽必烈十分满意,以致他返回大都后两年,又被派去巡视中国的东南方。他发现这一次旅行的交通条件极好,因为从北京到杭州这2000多公里,由一条人工大运河所联系。他顺运河乘船南下,运河两岸整齐、茂盛的农田令他心旷神怡。登了岸后,由淮安至泉州的一段路程,马可.波罗看到的是南宋时期有了重要发展的中国江南。城市建设的规模,街道的整齐,商品的丰富,人口的密集,交通的便利,对於他来说均是前所未闻的。马可.波罗这一次出游南方,所经城市不下数十个,然而,他对杭州的描述最是细致入微,包括了人民衣、食、住、行四方面。马可这样形容道:「杭州的人民面目清秀、仪表漂亮,并且由於杭州出产大量的丝绸,所以当地居民大都混身绫罗,遍体锦锈。当地各种猎物非常丰富,如大赤鹿和野兔;而城中屠宰场数目极高、每天宰杀的家畜也极多,以供应富人、大官们下饭之用;一年四季,场上市都有种类繁多的蔬菜和水果。杭州人民的住宅,建筑华丽,雕梁画栋;他们对於装饰艺术及富有想像力的解筑物有极大的爱好,所以,人民在这方面耗费的钱财,是极其可观的。在湖上有许多游艇和画舫,每一只画舫,都是油彩斑斓、五光十色的,而船身的两侧均有窗户,可以随意开关,便於游人坐在船内、倚窗眺望,饱览沿途的湖光山色。」以上四方面的描述,都反映出中国的富蔗、繁华。

  或许是他对忽必烈汇报的情况表现出他对中国江南地区的兴趣,忽必烈派他做了三年扬州总督,管理围绕扬州的二十四个县。这就是说,让他管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城市。马可.波罗把扬州形容为:「它是如此巨大、兴旺,周围有二十四个城市都依附於它。而这些城市一个个也都是非常富庶发达的。」

  三、奉使印度(1287-1289年)
  随后,他还去了越南、爪哇(Java)、苏门答腊等地,还可能到过斯里兰卡(Sri Lanka)和印度。但这些旅程在马可的记录中未有详细提及。

  四、 回国,由大都至泉州出海 (1290-1291年)
  在中国任职17年后,波罗一家开始想念久别的故乡,恰好伊利汗国的阿鲁浑 大汗(Argon)的蒙古籍妻子卜鲁罕(Bolgana)死了,依照蒙古族的惯例,阿鲁浑王必须再娶一个蒙古族姑娘做王后。阿鲁浑大汗派人到大都来选中了17岁的阔阔真(Cocacin)公主,不过,为了避免丝绸之路那艰苦的旅途生活,伊利汗国使臣要求从海路返波斯(Persia,今伊朗)。护送阔阔真公主的蒙古王爷要求马可波罗一家人同行,因为他们有丰富的航海经验, 而忽必烈亦准许他们完成使命后回家。1292年夏天,他们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泉州港出发。当时护送团有六百余人,分乘十四艘四桅帆船,定什三个月后抵达爪哇(Java),再绕马六甲海峡在苏门答腊(附图中译作苏木都剌)和印度停留,两年后抵达波斯之忽里模子港(Hormuz)。不料那时阿鲁浑大汗已逝世,阔阔真公主便嫁给阿鲁浑的儿子合赞(Kasan)。波罗一家完成了使命,他们便由波斯的商业城镇帖必力思(Tabriz) 走到特烈比宗德,然后乘船去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伊斯坦布尔),在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威尼斯(Venice)。(详细路线请参阅附图:「马可.波罗旅行中国路线略图」)

回答(2):

《马可波罗游记》从面世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部畅销书,确实,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东方的富饶、繁华、美丽,简直是梦中天堂。和很多人一样,我读书时就有这样的疑问: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三十六岁,既然他把中国描绘得那么繁华美丽,又怎么舍得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中国呢?

直到今年,因为要找一些亚运特色纪念品与收藏品,我在广州扬羊网上面看到了一艘古代帆船模型,名叫“阔阔真公主号”,原型是马可波罗当年乘坐过的一艘大型帆船。我才知道: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是因为一个女人!

当然,真实情节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只是因为:当年元朝大汗忽必烈要把阔阔真公主嫁给波斯的阿鲁辉汗,事关重大,必须找懂得波斯语、并且值得信赖的人来做护婚使。由于马可波罗一家(他和他父亲、叔叔)当时深得朝廷赏识,而且本身就是西方人,也懂得波斯语,所以成为了不二人选。三十六岁的马可波罗带着十九岁的阔阔真公主,乘着名为“阔阔真公主号”的海船离开中国,估计两人都带着惆怅的心情:公主作为和亲的牺牲品,不得不离乡别井(可以预料这辈子是无法回娘家的了),而马可波罗则很可能对这片繁华美丽的东方乐土恋恋不舍。

有野史说,马可波罗年富力强,英俊潇洒,阔阔真公主青春少艾,还带着蒙古人特有的野性与活力,因此,在漫长而单调的航海岁月里,这两位怀着惆怅心情的男女,不可避免地擦出了爱的火花。然而命运总是残酷的,抵达波斯之后,公主不得不嫁入皇室,正所谓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波罗是路人!两人不能再会面。马可波罗成功完成了元朝大汗交给他的任务,但换来的却是撕心裂肺般的伤痛,因此他直接从波斯回到故乡威尼斯,留下了传世名著《马可波罗游记》,而游记中,对于与阔阔真公主的一段恋情却是只字未提,只因心中创伤只能埋在心底,这也是他再也没有回到中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