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2025-05-13 13:03: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燕山运动末期,尤其是晚白垩世以后,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中国大陆的东北部进入了受太平洋板块动力机制控制的构造发展阶段。在古新世,由于洋脊俯冲引起大陆岩石圈侧向伸展,地壳减薄,整个东北地区都处于拉张的应力状态之下,使依兰—伊通地区呈北东向延展的古基底断裂重新复活,产生局部裂陷。但此时研究区仍在遭受剥蚀,始新世初期太平洋板块继续向亚洲板块俯冲作用的增强,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强度增大,产生压扭性拉张环境,形成拉分类型的依兰盆地。进入裂陷初始阶段,沉积了底部粗碎屑岩段,沉积环境主要以冲积扇—河流相为主。始新世中期,进入稳定沉降阶段,由于边缘断裂脉动性活动,沉降幅度深浅变化相对较小,形成了含煤及油页岩建造,以湖泊—泥炭沼泽相为主。本段沉积时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分异,盆地中出现了持续存在和逐步扩大的湖区。一段时期内湖水面积很大,但湖水较浅,总体表现为水进期,经常发生湖泊淤浅泥炭沼泽化环境形成煤,说明本段沉积时期,同沉积断裂活动减弱;另一段时期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半深湖泊,形成油页岩。该段与下伏的粗碎屑岩段呈过渡关系,由泥岩、粉砂岩、油页岩和煤层组成。始新世后期盆地进入最大裂陷阶段,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冲积扇体向盆地内推进,并出现了扇三角洲,在盆地内形成了较大面积湖盆,沉积了厚层油页岩段;始新世末期处于裂陷萎缩阶段,形成砂页岩段,沉积体系主要为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段沉降时,虽然同沉积断裂仍在活动,但由于地壳抬升,盆地面积已经萎缩,在冲积扇物源供给丰富的条件下,盆地被充填,一般油页岩、煤层不发育。在渐新世断裂继续活动,总体表现为初期强烈,后期减弱,而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由北北西转变为北西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伴随早喜玛拉雅运动的发生,使古近纪及以前的构造层局部抬升,掀斜,遭受剥蚀。进入中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自南东东方向向亚洲大陆碰撞,印度板块自南西向北东方向运动,促使亚洲大陆内部产生拉伸、蠕散作用。大陆东部岩石圈的热衰减造成大面积沉降作用发生,取代了早期广泛的断陷活动,形成了以拗陷为主的中新统沉积,此时依兰盆地进入拗陷萎缩阶段,大面积沉降,接受道台桥组细碎屑岩沉积。上新世,随着挤压应力的增强,研究区块体整体抬升,研究区再次遭受剥蚀,使上新统沉积局限。

综上所述,依兰盆地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裂陷初始、稳定沉降、最大裂陷、裂陷萎缩、隆起抬升与拗陷萎缩阶段,构造对研究区第三纪含煤、含油页岩盆地的生成、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盆缘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盆地形成、达连河组地层展布,也对沉积环境及油页岩成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