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这么腐败呢?

2024-10-30 11:03: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清朝腐败原因:

由于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清政府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也就不接受西方的事物,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渐渐落后于西方.当然,每个朝代都有腐败的君王,只是清朝时我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所以才更显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 怠、贪污、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 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 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 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 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 ,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

回答(2):

汉奸作祟。

回答(3):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怠、贪污、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 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 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 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 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 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所谓十全武功,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储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开刀,补充国用。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非正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这些不正常的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 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淫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派差、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淫靡、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正气反而日益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尤其是满族 亲贵,沾染的奢侈淫靡的习气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豪富无敌,人称“阿财神”。汉族官宦豪族的奢华情形也大同小异。大小官吏上任之时大多两手空空,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浩浩荡荡。

与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权力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和腐
败黑暗。在清王朝表面繁荣实际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腐败就如癌细
胞一样在国家和社会肌体里扩散,损害着国家机体的健康。雍正时期
曾经锐意改革积弊,实行“耗羡归公”、大幅提高官员薪酬(“养廉”)
,借此整顿吏治,并以铁腕手段打击贪污、追赃索赔,使贪腐之风一
时有所收敛。到乾隆时,官僚机构日益膨胀老化,行政运转日益低效。
并且由于皇帝带头奢靡腐化,官僚机构所潜伏的腐败细胞失去抑制,
获得疯长的环境条件,朝野上下,贿赂公行,贪污成风。乾隆中后期,
陆续发生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1757年,发生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
抚郭一裕的“金炉案”。两人在操办进贡金炉过程中,低买高卖,掺
杂使假,中饱私囊。同年又发生山东巡抚蒋洲在山西巡抚任上贪污库
款案。案发后,恒文被赐令自尽,蒋洲被诛,郭一裕充军。随后又有
连续3任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卢见曾的“盐引案”,贪污达1000万两
(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4),案发后3人均被诛。但是此后贪
污大案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1781年,时任浙江巡抚的王
望前在甘肃任内贪污赈灾粮案发,牵连官吏60多人,王望等22人被
诛,涉案的陕甘总督靳尔谨自尽。并且此案还案中套案,查办此案的
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抄家过程中以金换银,将王的赃物据为己有,事发
后陈辉祖被赐令自尽。1782年又发生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
污国库案,国泰于案发后自尽。1786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
霖因索贿被诛。1792年,浙江巡抚福崧因索贿、侵吞公款案发自尽。
虽然诛戮了一批巨贪大蠹,并且不少是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但官
场贪污腐败之风仍然愈演愈炽,因为乾隆和和即是贪污腐败的总根
子,他们惩贪,实际上借机“宰肥鸭”,乘机大捞一把,其结果无异
于纵贪。这些大案要案不过是贪污腐败案的冰山一角。上述案发被诛
督抚,均属事情败露不可掩盖,其余得到风声弥缝无迹当数不胜数。
和在乾隆庇护下当政20多年,搜刮的私财价值达1亿两,相当于当时
政府2年的财政收入。就连其两个仆人被抄没的财产也达700多万两。
故当时有民谚称:“和跌倒,嘉庆吃饱。”

当时官场明明十分腐败,可乾隆还一味装聋作哑,粉饰太平,不
听劝谏。1790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乾隆,劝谏道:“各督、抚声名
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赵尔巽:《清史稿》卷109)。乾隆看后大怒,
先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斩立决”,后为避免成全尹壮图
忠谏美名,免去死罪,降职处分。

在这种只听好话不听规谏、讳医忌药、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
知敛财纳贿、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
朝纲不振,效率低下,百务废弛。曹振镛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
大红人,位极人臣,其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中后
期就是由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其后果可想而知。

腐败还是引起清王朝军事涣散、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军
队是国家机器的支柱,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安定的保证。到乾隆中后期,
随着政治腐败而来的是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清初的八旗兵是强悍善
战的军队,入关时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为底定中原和统一全国立下
了丰功伟绩。但仅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八旗和满族因种种优渥与特
权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辈威猛凛凛、英勇善战的气概。在康熙平
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已大不如前。此后,
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怠,他们凭借权势,横行无忌,无恶不作;
不仅军纪败坏,训练荒疏,而且生活腐化,吸毒聚赌,包伶嫖娼,甚
至敲诈勒索,蹂躏百姓。原来剽悍英武的八旗兵变成不能打仗、只会
扰民的老爷兵,八旗子弟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和坐吃山空的败家
子。后来,朝廷一有战事,便主要依靠绿营兵。但绿营兵在腐败的社
会大环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军饷,兵匪勾结,贪污中饱,弊端丛丛,
也沦为徒有其表,只能吓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军队。嘉庆皇帝还是
皇太子时,曾经随乾隆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
人堕地”的闹剧(《嘉庆朝东华录》,卷7,嘉庆4年正月)。由于八
旗和绿营均因腐败而退化,丧失战斗力,到白莲教起义时,清朝不得
不主要利用乡勇和团练。到鸦片战争时,八旗、绿营、乡勇、团练都
不中用,数十万清军被万余名英国远征军打败。清朝从此陷入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乱,清
朝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日甚一日,军事、政治、财政权力逐渐外转
下移,中央权威日益缩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
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覆亡的不归路。

官僚统治机构的奢靡腐败的必然后果,就是强化对小民百姓的压
榨和剥削,致使广大民众生活日益贫困。官僚、贵族、地主、富商大
量兼并土地,失地无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大量的农民因无法忍受
横征暴敛而弃田逃亡,失去生计,四处流浪。社会上流民数量急剧增
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一场社会大风暴
正在酝酿。1796年2月,一场历时9年、席卷湖北、四川等5省的白莲教
起义爆发。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耗银2万万两才勉强将起义扑灭。
白莲教起义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虚弱
的本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