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初期,拍抗日剧是一种政治策略,是要创造一部又一部痛苦的叙事来让观众回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景重现”,再反复重述,那个特殊年代才会通过视觉被牢牢刻在观众脑子里,以达到凝聚民族团结、重建民族自信的目的。
这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主旋律”,旨在唤起老百姓们对社会主体的认可,达到人人颂扬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民族心理。
只要符合“主旋律”,那么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就变得非常容易了。这是抗日题材享有的特殊政策优惠。
所以,在制作方的眼中,这就是一次几乎不赔本的买卖。
要知道,在传达意识形态的同时,电视剧这种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要被市场化、商业化渗透和影响的,抗日剧制作方在这种意义上必须提供一种能够紧随当下消费时代的消费文化。
作为电视台,在“收视为王”的媒体生态环境之下,收视率决定了一个电视台能否跻身全国前列的唯一标准。电视剧的制作方不仅要承担着舆论导向的指着,还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现在很多人考虑的只有一点:“能不能赚钱”。
毕竟,电视台买下电视剧之后,他们要把这份钱挣回来,基本上就只能靠插播广告了,如果收视率不高,那这部电视剧可以说就砸手里是个赔钱货了。
换个角度,从制作上来说,抗日神剧的拍摄是相当节约成本的,横店影视基地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拍摄环境和群众演员班底,就那地方,一天能有十几个剧组都在轰隆隆地拍抗日剧,这样一来,演员和服装就可以共享了吧?
为了让抗日剧实现盈利,制作方必须采取各种元素迎合观众需求。首先就是加入青春偶像明星的演绎,《向着炮火前进》这部剧的导演林建中大家可以去百度下他的履历,他是个青春偶像古装片导演啊,2002年风靡一时的《萧十一郎》就是他拍的,所以,抗日剧之所以逐步变成了抗日神剧,简单来说,就是融入了一些玄幻、武侠、情爱的元素。
为了营销发行抗日神剧,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利用民族情绪来炒作!
2011年电视剧《新亮剑》的宣传册上就印着“勿忘国耻!爱我中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样的口号。这是干得比较赤裸的,不少制片人和导演见到了在岛屿争端背景之下的中日关系日趋激烈,纷纷炒作了“勿忘国耻”这一话题,在微博微信上大肆宣传,让人感觉他们这电视剧就是为了所谓的民族精神特意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