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时间的词

2025-05-18 17:50: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古中国的时间单位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回答(2):

侵晨:指天正亮。
质明、拂晓、破晓:皆指刚刚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为旦日。
旦旦:连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与夕。
中夜:指半夜时分。
夜阑:指深夜时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约指中午十二点。
光阴、岁月:皆指时间。
少顷、俄顷、少间:皆指一会儿的短时间。
须臾、瞬间、刹那、随即、寻、俄、旋、遽:皆指极短的一小会儿时间。
“朔”日:称农历初一。
“望”: 称农历十六为“望”月团圆。
晦:农历每月尾日为晦。
日:称每一天。
旦:称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称每一天的傍晚。

回答(3):

间:一会儿。晓:清晨。顷之:过一会儿。久之:很久。旦:早晨。暮:傍晚。寻:不久。
顷刻:一会儿。未几:没多久。旋:立刻,马上。瞬息:一眨眼。俄而:一会儿。
少顷:一会儿。夜阑:夜深。既而:不久。是时:这个时候。即:立刻。立:立刻。日:天天。
已而:不久。曩:从前。旦旦:天天。旦日:第二天。尔来:从那时以来。素:一向,平素。
既:已经。秋:时候。

回答(4):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1 表示早晨的词语:凌晨 拂晓 破晓 黎明 清晨 清早 辰时2 表示中午的词语:正午 日中 午时 晌午 傍晌 起晌3 表示傍晚的词语:日暮 日落 起晌 逼晚 酉时 垂晚

回答(5):

顷刻.须臾.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