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虽然我国一号文件相关政策大力推行“三农”建设,号召电商行业下乡的鼓吹声也日益高涨,但相比工业化成熟的一二线发达城市,农村信息仍旧落后阻塞。面对突如其来的“互联网+农业”热潮,互联网技术如何与传统农业无缝对接?在城市大显神通的网络科技又能为“农产品进城”做出怎样的贡献?致力投身于“三农”建设的D姐将着重介绍“互联网+农业”的进展,探秘“电商下乡”真正带给“三农”的变化究竟有哪些?
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颠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
农业现化代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的过程,而推动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升我国农商品流通能力与效率。在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农业”将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重塑,即对农业市场整体资源进行一次重新分配,从而带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流通效率。
笔者认为,目前“互联网+农业”正步入加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双重黄金段。中国农业属小规模经营农业,其生产经营中长期存有标准化水平不够、交易效率不高、产品追溯难、农民增收难等现实问题,而诸如严重现象有望凭借“互联网+”的模式来倒逼解决,最终给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带来颠覆性变化。
线上网购 线下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越来越普及,农村用户的网购消费需求也在提升。无论是传统家电厂商还是电商业界巨头或新生儿,都在积极开展推广渠道下沉,向西部或三四线城镇区域进军。从目前“电商下乡”的推广程度来看,教会“农民用户如何网购及怎样收货”成为眼下最为棘手、最主要的亟待突破瓶颈。
家居河南沈丘县大辛营村的李大爷今起了个大早,带着外孙女去开业不久的卖货郎沈丘县电子商务服务站转了转。偌大的服务站(小卖部)内整整齐齐摆放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价格还实惠:红酒“原价199元、现价69元”,原装葵花籽油“原价96元、现价38元”......李大爷看着欢喜忍不住多买了些,尤其是原装葵花籽油,一次就提走了一箱。李大爷高兴之余正愁如何将这些物品运回家时,村级服务站的“站长”告诉他,只要轻松上网点一点鼠标,便能实现线上购物,线下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帮忙把物品送到家,无需自己左拎右挎。
据悉,河南沈丘县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卖货郎推行“电商下乡”第一家线下村级体验店。目前,卖货郎已在全国20多个省建立了100多家县级运营中心和3000多家电子服务站,并于今年签约国际深港物流公司,采用“全国快递巨头+县级物流公司”纵横交错的抱团取暖模式,疏通了乡镇物流“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产品至农商品、工业品到网货的双向转化。依靠线上零食B2C及内部集采B2R商业模式,卖货郎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社区)电子服务站实现了集合交易、金融和物流的区域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
“虚拟团队”链接 农村“人”与“事”
“三农”建设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为根本,农业未来规划离不开“新农人”。农村电商企业需确切认识到,农村的需求是方方面面的,要充分发挥“村里有人”的特点,实现“人”与“事”的无缝对接。例如,投身于三农事业的O2O综合服务平台“卖货郎”,借力网络信息技术组建遍布全国的“新农人”虚拟团队,就受到来自各界务业的热烈欢迎。如今的卖货郎已拥有20万站长、500万商城会员,荣获国内专业服务“三农”的电商社交平台。
据透露,根据卖货郎集团同中国农业银行多次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协议,运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发网页支付端、导入金融理财产品,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的金融服务,真切落实线上线下相结合方针,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品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加速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推广、电商产业发展、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工作的步伐。
如此看来,“互联网+农业”产业融合时代已到来,各政府企业需加强与示范县深度合作,携手探索适合“三农”建设的互联网推广方案,浑然融入“互联网+农业”新概念,方能兴起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