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2月10日,住在新西兰南岛北部“费尔维斯角”(Farewell Spit)的人们在当地海滩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大大小小超过400条鲸鱼搁浅在海滩上。志愿者正分秒必争对鲸鱼施救,但不幸的是,目前大部分鲸鱼已经死亡。
报道称,一夜之间,超过400条领航鲸搁浅在了“费尔维斯角”海滩上。当被发现时,约四分之三的搁浅鲸鱼已经死亡。
目前,约300名志愿者正加紧对鲸鱼施救,他们向鲸鱼身上泼洒海水,以保持它们身体湿润,不至于脱水死亡。
相关工作人员称,志愿者已经趁海水上涨,将部分鲸鱼送回大海。同时,志愿者也组成“人链”,阻挡鲸鱼再次游回海滩。
单独或成群的鲸鱼,冒险游到海边,然后拼命的用尾巴拍打着水面,同时发出绝望的哀嚎,当潮水退却时,留下的是了无生气的一具尸体。
这种鲸类“集体自杀”的事件相当多,据英国博物馆统计,历史上有记录可查的“自杀鲸”已经超过了1万头。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据资料统计,甚至每年自杀的鲸都达到了2000头。
失常论。认为鲸鱼可能受到意外刺激,仓皇出逃导致的遇险。
返祖论。认为鲸的先祖为陆生,当它们在水里遇到不利情况时,就逃上陆地,寻找安全之处躲避风险,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
病因论。认为鲸之所以离水上岸,主要因为病魔缠身,身体过于虚弱不堪,无力驾驭风浪,随波逐流被海水推上岸。
摄食论。认为鲸有近岸摄食的习惯,当鱼和乌贼徊游近岸或产卵生殖时,鲸也会尾随而来,由于贪食,造成退潮后的搁浅。
中毒论。认为鲸沿着船舶航线嬉戏追逐时,神经系统和内脏被溶于水的有机锡涂料毒害,导致辨别方向感紊乱,从而搁浅身亡。
太阳干扰论。认为当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因其地磁场异常而发生“地磁暴”,破坏了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从而使之走上“绝路”。
以上的种种结论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但是又无法完满的解释鲸鱼频频“自杀”的原因,至今,对于这一现象,科学界仍然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