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又是xxxx飘香时为题写一篇200字作文,必须运用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

2025-04-06 16:24: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又到丹桂飘香时

“八月桂花遍地开~~”,似乎在不经意间,空气中浸润着淡淡清甜的幽香,沁入心脾,在焦灼而忙碌的时候,妥贴着心情,哦,这样的清香,只有桂花了。
又到丹桂飘香时,天清露冷的季节,我的家乡,庭前屋后片片桂花盛开了。在我的办公室窗外,就种植着一株株的桂树,密密的枝叶间,密密地淡黄色的小花,在秋风和秋阳中灿烂着,微风中送过来花香,仿佛所有的劳顿和疲惫都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常常在工作之余,发呆似地望着桂树,奇怪的是,挨得那么近,却怎么也闻不到一丝花香,等我转过身去,或匆匆而过之时,突然一阵,漾人心肺,再狠狠地吸上一口,又没有了,竟然这幽香会和我捉迷藏。

这时的秋季是最美的了。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月圆桂香。秋寒阵阵时,老人们说:冻桂花了。秋阳灿灿了,老人们又说:晒桂花呀。似乎,这些天气的变化都与桂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江浙的一些人家,还有腌制桂花糖的习惯,拿干净的塑料布在桂树下铺开,摇动树枝,哗哗哗地落起了纷扬的桂花雨,用接起来的桂花,拿白糖(最好是绵白糖)拌了,装在瓶子里,到了冬天,吃年糕的时候就用这桂花糖粘着吃,甜蜜中带点清香,又软又糯,味道不要太好哦。母亲每年都要做一些,不过做的极少。我觉得,母亲做桂花糖真不为吃,似乎只为一种风俗的纪念,一种寄托,毕竟这样习俗显得有点小资,挺雅的,就保持着做上一点点,只是尝一口而已。前次在上海城隍庙的时候,还专门要了个桂花糕,这也是江南的名点,尝了不咋样,总不如母亲的桂花糖粘年糕好吃些。

我们这里种植桂树是非常普遍的。每年的这个时候,杭州西湖的满陇觉正是赏桂的大好时节,清风明月,桂花飘香,还有比这更美的人间美事吗?还有一种金桂,远望过去,花色更深沉,讨上几朵在手心,却是那样鲜艳夺目的桔红,比金色更明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美艳。

也品上几句古人们赏桂吟诗佳句,宋之问在《灵隐寺》中: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白在《咏桂》诗中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桂花树是崇高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桂树已成仙树,桂香亦成天香了,不足为怪。

也真是的,我只是喜欢庭前屋后那些普通的桂树和淡雅清甜的幽香而已

又是稻花飘香时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稻花的清香……

小时候 ,经常喜欢到乡下去。为了去见见心爱的爷爷奶奶,也为了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那时,正式风和日丽的季节。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太湖边玩。蓝天白云,湖风阵阵,鸟儿在枝头唱着歌。有时我们互相泼水,水滴溅到脸上,凉凉的,舒服极了。

回去的路上,偶然遇见在田里的爷爷奶奶,原来是在田里干活。她们戴着草帽,穿着布衫。在不是很热的天气里,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滴……

当时农村还没有电视,大家只是玩玩,聊聊天。于是我们决定帮爷爷奶奶干活。小孩子嘛,什么都要试一试。

很快,我们的额头上也是亮晶晶的了。但大家不以为然,哼着歌干下去。

“有了你们的帮助,来年一定会有大丰收,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奶奶擦着汗,乐呵呵地说。

那天,直到黄昏,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后来又去稻田里劳动了几次,竟然比奶奶还要向往来年的丰收。想在想来,只有把全部的身心投入一项劳动,才能更想了解它的成果吧。

在水稻花开时,我要回去类。看着这篇曾经劳动过的田地,我永远记住了稻花的清香,并更加迫切地希望这些庄稼不要辜负我们大家的期望。

我回去了,带着满身的稻花香回去了。

后来得知,爷爷在一次喷农药的时候不小心洒在类身上,农药中毒,送到了医院。不过幸好没有大碍。

“水稻啊,一定要长得棒棒的!”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会这样祈祷。大家都为了这水稻付出了很多。

寒假时,又去了乡下。我吃到了汗水、艰辛、快乐的大米。我大口地咀嚼着,仿佛又闻到了那稻花的清香,仿佛又看见了那满是稻花的田野,仿佛又听见了大家在田里劳动的欢声笑语。

又是稻花飘香时。直到现在,我仍无法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