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发源于河南,而不是湖北和湖南。但楚国强盛时期的都城在湖北江陵(郢都),强盛时期的楚国征服了湖南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
2.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作荆、荆楚。祖先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库)的楚部落。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世本》、《大戴礼》亦为此说。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4.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简介。楚国祖先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战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受封为子爵,臣属于周。到熊绎时,周成王“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熊绎与鲁、卫、晋、齐等姬姓国或姻亲国一样,“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蔡启商,间王室”。周王室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再一次对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蛮之地,并有明确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学者以为,此时才有“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 从鬻熊至熊绎历代居丹阳后,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楚人在立国之初鄀国盗牛一事,相互佐证了芈楚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在这之后,熊绎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楚人初居丹阳,只是弹丸之地,其后,即以此为立足点,向南推进,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楚人立国后,与中原诸侯一样,必须按时述职进贡。熊绎携带桃弧棘矢等地方特产,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风尘仆仆,以事天子。楚人除贡桃弧棘矢外,还贡苞茅。在岐阳会盟上,熊绎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祭天。周共王时,楚国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国家已呈勃兴之势。所以到周昭王时期(约前1000年),周、楚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击楚国。周昭王十六年(约前985年),周昭王伐楚,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周昭王九年(约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周王朝军队遭到楚军强有力的伏击。约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前977年),周昭王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则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周穆王西征时,东土的徐偃王联合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举兵伐周。周穆王闻讯后急忙回军东向,并不得不向楚国求援。楚国大举出兵,与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诸部,徐偃王败亡。 熊绎下传四代至熊渠时,楚国已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向周围地区开拓。周夷王时,各诸侯开始轻慢周天子,而楚君熊渠在江汉一带的民心和威望很高,遂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 并立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周厉王时,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熊渠为了保存实力,避免与周王朝正面冲突,于是自动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周桓王时,熊通不满自己爵小,以其先祖鬻熊子事文王,通过汉阳诸姬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在前704年僭越称王,就是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楚怀王时期楚国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1992年,中国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河南淅川市召开,[4]会议研讨了楚文化的渊源、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的地望等问题,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都认定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境内。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流域对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在河南淅川市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进一步证实了河南淅川即为古楚国丹阳。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李学勤教授读《楚居》中的“汌水”为“均水”,即流入汉水的丹江, 也有力地支持了丹淅说。西周中期的金文表明,周昭王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位于汉水流域附近,所以周人必须“涉汉伐楚”; 而《楚居》中汌水、夷屯的考定,证明了楚人自商代晚期就居于丹水流域附近,河南丹水附近的楚长城即为实物证据。到楚武王时期,楚国的国都从丹淅迁移至荆州市郢城镇。
楚族是多元的,在黄河、长江流域远古先民的长期交往、争战与融合中,终于在荆楚地区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楚族。楚族就是以楚地而得名。但是,楚族的族源来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楚之先世居淮水下游,与奄人徐人等同属东国。……熊盈当即鬻熊,盈鬻一声之转。熊盈族为周人所压迫,始南下至江,为江所阻,复西上至鄂。
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如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楚人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河南省淅川县),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楚国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战国,衰亡于战国末期。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东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湖北,云梦是真正的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