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并不是越小越好,毕竟要在各方面取得一个平衡。小口径步枪弹相比中间威力弹(7.62x51或7.62x45),弹头重量更轻、初速更高,射程更远,而因为可以高速射入机体,弹头会在机体内翻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杀伤力更强,但是小口径武器一般侵彻能力较弱(因为高速和轻弹丸,弹丸在射击后容易碎裂,不过现在的小口径弹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小口径的后坐力更小,连发射击更易于控制。
小口径的流行也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入侵越南后大量装备M16替换不适合丛林作战的M14(发射7.62x51 NATO弹),小口径可能不会在上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流行,甚至可能根本不会流行。当时美军乃至全世界陆军的作战思想是通过自动武器发挥火力优势压制敌人,所以M16和AK才会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两大名枪,而二战以前各国步兵装备的基本都是半自动甚至手动步枪。而以自动武器作为步兵基本武器,就需要士兵携带更多的弹药,这一点上小口径显然具有先天优势。而且小口径子弹发射的后坐力小于中间威力弹,对于自动武器来说也非常重要,M14最大的问题就是连发射击后坐力太大难以控制,所以越南战场的M14大多数都是作为半自动武器使用的,而M16的后坐力就小得多。连玩CS的人都知道AK“飘”M4“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在二战之前德国人就研究论证过小口径武器的优势,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到50年代初期美国陆军委托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齐射”理论研究得出结论,建议美国军方研发装备小口径的自动武器作为步兵基本武器,加上越战的机缘,才让小口径流行起来。
其实小口径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启用了非常多作为战备物资储存的M14作为狙击步枪和班组指定射手步枪使用。目前一般认为5-6mm左右的口径是威力、精确度、射程之间最佳的平衡,但是各国对于具体哪个口径最优也有不同的观点,所以西方国家主推5.56、苏联/俄罗斯主打5.45,我国则开发了自己的5.8.但是有些厂商也提出一些口径更大的小口径弹,比如前段时间流行的6.8口径和6.5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