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生三十才开始。见过俞敏洪后,我这样想。说这句话,倒也不是三十岁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是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认真地考虑未来人生的道路。记得马云说过,人到三十就应该做点事情了。明年的八月,我整三十,作为一个starting point,留给自己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了,如果真的想做点事情的话。
原本没有打算来听这个讲座的我,由于一点工作上的事情,有机会和俞敏洪正面接触,短短十来分钟的近距离会面,可能对于他而言,未见得能正眼瞧瞧他面前的这个略带嫩相的年轻人。他说,人没有第一、第几之分,只有伟大与平凡,崇高与渺小的差别。坦白来说,我太过平凡和渺小,就是丢在人堆里也难得找出来,要让他这样的成功人士对我有点印象,并不容易。当然我除了要和他简单谈谈一点工作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俞敏洪个人奋斗的历程和成就,对于很多人是有激励作用的,这当然也包括我。早在六七年前,我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也听闻他一些掌故,佩服自然是有些的,还可能有点点艳羡,毕竟我们都做同一件事情:教英语,自然他的“产业”要大得多,我不过是中学一名俗不可耐的教书匠。最近还了解到,马云也是做过英语老师的;他们俩都是从教师行业起家,这不能完全说一种巧合或者偶然。
我说的期待自然是希望更多的看清楚他们这些人身上的一些特质,能为自己的工作、事业多点帮助和推动,至少给自己人生的奋斗多谢激励。俞敏洪穿着轻松简单,深色T恤,米色休闲裤,时常挂在嘴角的微笑让身边的人很放松、很亲切。他没有什么架子,也很有耐心,即便是给学生签名,也是不厌其烦一个又一个,拍照留影也是颇有风度,总是笑得很惬意,让人很舒服。他说话语速很快,应该是思维非常敏捷的那种。总体来说他是个精明、干练而不失随和、幽默的人。当我提到自己的想法并给出建议时,他回答很快,给予了肯定,表示完全可以;尽管我知道从他的首肯,到真正执行这还需要双方都有人去认真地执行,是否能最终实施,还很难说,但是不难看出,他是个思想开放、性情豁达的人,为人爽快,也没有做作。就像他坦言,他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人,他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不过有底线,那就是不能伤害他人的利益。不可否认,这样的说辞很讨巧,但是也的确说的实在,不让人讨厌,甚至让人颇为舒服。
在讲演时,他几乎没有什么停顿,除了一如既往地较快的语速,还会引用一些先贤言语,再会偶尔幽默一把,赢得阵阵掌声。看来,如他自己所说,从他毕业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学习,所读的书是不少的。他的讲话条理很清楚,层次很分明,简单而为人熟知的道理说起来竟然没有太过枯燥,我想,这和他的讲话方式以及语言的效率无不关系。这让我想起,这种风格的确是有些北大的味道,此外,也能看到新东方授课的某些影子。不过客观来说,俞敏洪本人并不是新东方最会演讲、最会讲课的一位,他的作用是团队的核心,他能激励这个团队一直向前,这就是不同常人的特质。他的话语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听他的讲演,就如同是翻开一本素净的图书,看到的不是华丽的词藻的堆砌,不是绚丽的图片,而是真水无香、不失文采的文字,令人心境明了、会心一笑的简笔画。其实,他的讲演就如同他脸上常有的微笑,给人亲切的印象,没有雷霆万钧,却颇有说服力。黑边的近视镜下略显瘦削的脸庞,衬托着微笑,看起来是特有的江浙人的一种狡黠。
俞敏洪常常微笑,除了性情使然,大概也是因为有好心情。讲演中,他也不无得意,他说,要成为新东方的老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夸自己员工的同时也抬高了门槛儿,今日之新东方也的确是香饽饽,能在这里工作,“前途”和“钱途”应该都不错。他还几次提到,新东方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有了股票,股东遍布世界各地。像他所欣慰的,他儿时的关于走遍中国、走遍世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这恐怕是最为让人羡慕的了?钱财毕竟是身外之物。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到今天?最初英语只有55分的他在第三次参加高考时几乎拿到了满分,和马云一样,他也是“复读生”。他自己提到,幸亏自己没有放弃,幸亏自己像骆驼一样虽然跑得慢,但是耐久力强、能坚持,可以用别人双倍的时间来到达目标。这或许是他对自己目前所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的注解。
俞敏洪说,人生是可以有目标的,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但人生更为重要的是志向,是看不见、摸不着、永远无法实现的一种向往、一种冲动。俞敏洪的成功历程或许对于今天大城市里的孩子并没有太多深刻的体验,而对于许多农村、小城市里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却有着不寻常的亲切和激励。他说,小时候生活在平原的他看着不远处的地平线就想着要努力的走出去,走出农村,走出地平线,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抱着这个信念坚持着,以至于能成就今天的事业。俞敏洪,那个曾经站在家乡的小山顶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思考着这江水的源头在哪里、尽头又在哪里的农村小伙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