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脂肪液化危害

2025-05-20 10:03: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动态针分割线

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往往还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身体、心理上的痛苦和创伤。

为什么切口会出现脂肪液化?

我们知道,人体皮下脂肪细胞内含有一个大的中央脂滴,成分主要是甘油三酯,皮下脂肪因为含有的不饱和脂肪比较多,熔点比较低而流动性大,呈液态。

而脂肪液化,其实就是切口部位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一个过程。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而脂肪裂解产生的脂肪酸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从而造成炎性反应。

所以,脂肪液化是切口不愈合的局部因素,也是切口继发感染的潜在因素之一。

不过,有关切口脂肪液化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 肥胖

一般情况下,患者皮下脂肪在2.5cm以下的很少发生脂肪液化,而超过2.5cm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并且是随着皮下脂肪的厚度增加而增加。

■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本身血运就比较差,如果围术期血糖控制不佳,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会进一步发生障碍,从而诱发脂肪液化。

■ 高频电刀操作不当或过度使用

高频电刀在切割皮肤和皮下组织时电弧的温度能高达200~1000℃,电凝止血时,组织受到热损伤,容易发生粘连、焦痂、炭化,导致切缘两侧组织坏死、变性,从而造成切口局部组织血管闭塞和血液供应障碍,增加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风险。

■ 手术操作

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没有规范护皮或使用切口保护膜,钳夹组织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和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脂肪液化。

关闭腹膜时切口不冲洗,坏死组织未得到清除,切口缝合过紧、过密、过松、漏缝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

同时,术中常用的消毒剂,比如碘酒、酒精等也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诱因。

■ 营养不良

由于体内缺乏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导致脂肪组织不能修复,细胞营养障碍,进而发生脂肪细胞坏死分解,脂肪释放、液化。

如何处理脂肪液化?

由于切口脂肪液化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切口的表现来判断:

多发生在术后3~7天,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有比较多黄色渗液,渗液中能见到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

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性表现,切口边缘和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

化验血象正常,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脂肪液化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属于无菌性炎性反应,处理前要明确患者是脂肪液化而不是切口感染,千万不能把感染的切口当作是脂肪液化,反之也是。

而一旦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我们可以采取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具体哪种治疗方法更有效,还缺乏大规模的临床对比研究。

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处理方法。

当切口渗出液量比较少时,可以撑开切口,沿切口两侧向中间加压将液化脂肪挤出来,每天挤压2~3次,并根据敷料渗液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大部分切口可以愈合。

而当渗出液量比较多时,可以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同时内置纱条或胶片引流,根据敷料渗液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蝶形胶布固定,直至切口愈合。

还有一种方法,在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无菌吸痰管,采用持续负压吸引的方法,有利于缩短脂肪液化的治疗过程。

这可能是因为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了切口的干燥,又避免了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

而皮下置管虽然会限制患者的活动,但免去了撑开引流的痛苦,也减少了瘢痕面积,能取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