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菜薹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有哪些?

2025-05-14 14:12: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内目前关于菜薹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近年来对菜薹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状间的相关研究

对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的阐明有利于有目的和调控各种性状。徐跃进等(1994)用遗传相关、遗传通经分析等方法,通过对32个早熟紫菜薹品种(系)的5个性状的研究,表明单株产量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孙薹数、主薹重、侧薹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显著,且为正值,而孙薹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力为负值。因此提出在紫菜薹育种中,早期应进行主薹重的选择,中后期分别对单株侧薹重,孙薹数进行定向的选择,同时还应考虑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以选出高产的紫菜薹新品种。

刘乐承等(1998)进行了紫菜薹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侧薹数、侧薹重和孙薹数等三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作用,三者之间的间接效应又能加强这种正作用,它们的决定系数均较大;孙薹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同它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存在正负不一的矛盾,它的决定系数也较小;现蕾期对单株产量只有很微弱的负作用,其决定系数也较小。因此,在育种实践中,侧薹数、侧薹重和孙薹数可作为紫菜薹丰产育种选择的副性状,而孙薹重和现蕾期则不宜作为紫菜薹丰产育种选择的副性状。

曾国平等(1999)选用14个菜薹品种研究了11个农艺性状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一般大于表型相关。单株菜薹重与菜薹粗、叶数、叶片重、叶柄重和株高等具有显著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4、0.982、0.965、0.913 和0.632,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单株菜薹重与其他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遗传通径分析表明,菜薹粗、叶片重对单株菜薹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叶数。菜薹粗、叶片重和叶数可作为选育菜薹丰产品种的选择性状。

(二)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赵建锋等(2006)采用蜡粉稳定遗传和无蜡粉稳定遗传的两个品种进行正反交,初步研究了菜薹蜡粉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有蜡粉与无蜡粉材料杂交,无论正交或者反交F1的叶和薹均表现有蜡粉,说明供试材料叶薹的蜡粉遗传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有蜡粉性状为完全显性;在F2和BC1世代均出现有蜡粉和无蜡粉的分离,F2世代分离比例为3:1,BC1世代分离比例为1:1,各分离世代符合理论比例的概率达0.95以上。从上述遗传表现可见,商品成熟菜薹的叶薹有蜡粉对无蜡粉是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菜薹花色一般是黄色,吴朝林(2003)偶然在紫菜薹自交后代中发现了开白花的突变株,并对白花花色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开白花和黄花的单株自交后不分离,两种花色杂交后显示黄色,杂交后代F1自交后黄花与白花比例是3:1,进而得出白花和黄花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花性状为单基因隐性性状。若以白花性状的亲本作为母本,可在幼苗期通过花色鉴定杂交种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