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古文版)
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内容简介: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后编成此书。
狼图腾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中国人性格里究竟狼的成分有多少?有狼的风景会带给你怎样的震撼与冲击?
一部关于狼的史诗性著作,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独特解读的小说,一部可以给包括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重大震撼的原创性作品。书中通过狼群的荣衰最终描摹了蒙古草原慢慢消失的最后片断。 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作者姜戎,58岁。北京人。北京某大学研究人员。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
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
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彼得·潘》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1860—1937)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出版于1904年。
巴里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织布工人的家庭,18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任过编辑,1885年迁居伦敦,从事新闻主笔工作,并开始创作小说。巴里早年爱好戏剧,1897年,他把他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获得成功,此后,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戏剧。1928年巴里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彼得·潘》是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话剧。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见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扮演童话中的种种角色。巴里被他们的游戏吸引,也加入到其中。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这位作家故事中的人物,那个最活跃的男孩彼得,便化作了他童话的主人公。
《彼得·潘》1904年12月27日在伦敦公演后,引起巨大轰动。从此,每年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此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彼得·潘》之所以赢得了各国大小读者的次心,原因在于巴里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讴歌了美好纯真的童心。在永无岛上,有孩子们早就从童话故事中熟知的仙女、海盗、红人、美人鱼,在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生活快乐无忧。彼得与海盗,海盗与红人之间的“大战”,鲜明地烙着儿童打仗游戏的印证。巴里正是通过奇妙的永无岛和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这样的童话形象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乐章,珍惜可贵的童年时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由此,也可以窥见作家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夏洛的网
〔美〕 E.B.怀特
简介:[《夏洛的网》是一部可以与《小王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作者E·B·怀特是美国最伟大的散文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的《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都是脍炙人口、不但再版的名篇,但是,最受推崇的还数他的《夏洛的网》。这部作品初版于1952年,至今已经有20多种译文,发行近千万册。虽然作者写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它给人以无限温情、感动和憧憬,是一部既适合青少年,也适合成人读者阅读的童话。怀特用柔韧无比的蜘蛛网编织了一张理想的、温暖的、美丽的、爱的大网,感动着世界无数的读者。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和一只叫夏洛的蜘蛛成为了朋友。小猪未来的命运是成为圣诞节时的盘中大餐,这个悲凉的结果让威尔伯心惊胆战。它也曾尝试过逃跑,但它毕竟只是一只猪。看似弱小的夏洛却说:“让我来帮你。”于是夏洛用它的网在猪棚上织出“王牌猪”“朱克曼家的名猪”等字样,这些在人类眼中被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让威尔伯的命运得以逆转,终于得到了比赛的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这是一个善良的弱者之间互相扶持的故事,除了爱、友谊之外,在这篇极抒情的童话里,还有一份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
简.爱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王子
等吧 我喜欢的 呵呵 您可以看书虫系列 很不错 的 而且还有英语中文双重的
初中生
我觉得”玩“是第一位的,这个”玩“是建立在兴趣上的。譬如:拆电视机、录音机等,做一些生物、物理小实验,做模型。尽量做到边动手边动脑。那么相应的一些书籍主要集中在兴趣上。如果你要说通俗读物,那我觉得可以看一些名人传记,以及楼上推荐的一些短篇名著,中文的,英文的。多上网,网上有很多学习资源。当然上网有利也有弊。
高中生
学校如果有条件,那就继续”玩“,当然迫于高考压力,必须作权衡。主要可以看一些科普读物(物理、数学的)譬如:数学、物理发展史等,这个对学习有启发,但这些书的作者必须是一些权威,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不致于误读、费解。另外如果喜欢文科,可以读一些大家的作品。如果有兴趣我觉得还可以读一些哲学读物:我推荐两本”苏菲的世界“与”哲学的故事“(金发迁等译,三联书店,1997)当然高中生能够把政治课本上”马哲“的那些个内容吃透了,那对学习与做人也是绝对有启发的。
"家''"春''"秋''三本书都是鲁迅写的,是悲剧,好看的!
"爱的教育''外国书,写了一个学生的一个学期的日记,几好看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意志,好看架!!
以上的书都好看,您有空就看一看吧!!
红与黑 佛尔摩斯 金银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