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

2025-05-22 10:23: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河北省 山海关 甘肃省 嘉峪关 周 楚国
汉 明

最早的长城是楚国建的,叫做方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

2.
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回答(2):

您好:

1.河北省、山海关,(甘肃)省(嘉峪)关。

最早修筑长城的(秦)朝的(秦始皇)

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有(汉)(隋)(明)

2.

长城的作用

修筑长城的意义

一、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三、长城对民族经济贸易的影响:

长城是长城内外各民族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阵地,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四、长城对当今旅游的影响:

今天,在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五、长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长城是文化艺术的摇篮。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讴歌长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长城地带也是民间文学生长的沃土。孟姜女哭长城、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戚继光坐镇蓟州、烈大血染九门口、媳妇楼的传说、喜峰口的故事……优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表达了人民大众对正义善良的赞叹,对邪恶暴力的鞭挞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修筑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纪。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国为为了防御邻国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了防卫城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为防御北方的匈奴贵族南扰,将原来北方三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廷至一万多里。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

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始于明代初年的1368年。明灭元后,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从建朝第一年起就开始大力修筑长城。明代修筑长城的技术大有提高,改进了以前多用土夯或石砌的建筑方式,主要用砖石砌筑、石灰砌缝。在特别险要的地方还筑了关城,修建双重或多重的城墙,以便层层设防。明朝修筑长城历时两百多年,修成后的明长城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口,全长六千多公里,北京北部的长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长城的修筑工程历时两千多年,它那强固的关隘、林立的敌台、危峭的城墙和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使其作为最大的防御建筑工程,关系着各诸侯国和王朝的存亡。所以,有着两千多年修筑工程历史的长城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兴衰存亡的历史见证。

中国古代人造而成的雄伟防御建筑工程长城,其修筑时间之久,工程量之巨,史所罕见。它以其实物存在向后人们展示了设计者的智慧才华和建造者的艰辛劳作。

现存长城,是明朝修筑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只是我的愚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