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名度或口碑
具备真实性之后,就可以考虑从知名度或口碑来选择了。这个可以从度娘上来看看,或者从其它渠道探寻一下在该BIM培训班所所参训人员对于其口碑如何。也可以从自己身边参加过培训的同事、朋友、家人口中多询问一下关于选择BIM培训班的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培训班师资情况
这个可以从培训班的官网上查看,一般来说这类信息会放在网站较为显著的地方,用以显示培训班或机构的实力。也可以从参加过培训的人嘴里直接问出来,该培训班是否是请到一些有实力、有经验的老师来授课,并不是请一些学习建筑专业或者BIM专业的实习生。
3.学员所学状况(教学质量)
通过询问以往报考过培训班的学员咨询,以及查看培训班的通过率来了解教学质量如何
。
结合以上几点内容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你好!想培训学习想学技术选择学校需谨慎,建议您先网络了解相关培训机构或者学校,然后再实地考察比较,从师资,设备,环境,学生、家长口碑等硬件、软件多方面了解,同时多考察,对比几家同类培训机构,学校!谢谢可爱的网友采纳一下哦!
学技术,专业可以看市场需要,再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专业正规的培训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选择北京中程建安教育,是一家拥有多年BIM教学经验的老牌机构,教学质量很不错的。
关于BIM相关培训,现在常见的课程往往偏向于某款软件,例如Revit、Bentley的训练学习,其本质更偏向于某款软件的技术培训。相对来说,虽然Revit、Bentley、Tekla、ALL Plan等在BIM使用中是常见的工具,但是如此学习的范围就过小,导致未来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覆盖全局的视野有限。关于BIM,从以上的软件工具到思维体系,从项目协同中的实践到具体多方协调的中规范标准,其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其对应的理论、信息、技能都需要在实际场景中有机会应用,才能够真正体会BIM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对于BIM培训计划的条件,其中关键前提条件之一便是你现在或未来的作业场景中,是实际需要BIM、自身偏好BIM、心中认可BIM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培训效果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
针对具体的实践场景,从三个角度出发来演绎需要培训的对应场景。
首先,在部分简易化运维系统中,例如风电场景,最初为了达到呈现效果,部分团队是使用3D MAX来进行整体造型建模,之后便期望对应运维系统来进行现场IOT数据回流的实时监控,但由于前期建模是作为整体打包,无法将其中的叶片、轴承等构件一一分离,这个时候便需要了解如何通过Bentley等软件,将3D MAX的FBX格式导入并面片分离而重新组合,从而预留未来数据挂载的标签位置。此处,便可见在简易化的最低运维业务需求的场景中,对于Bentley如何处理其他软件导出格式方法的重要性,随着项目要求的深化和需求的增多,其对应的参数化、结构性要求也会更高,更需要了解软件的使用方式。
其次,软件仍是一个工具,BIM重要价值之一便是以全生命、全方位的方式让信息在不同团队、单元、人员之间交流,这就要求相关的配合需要有标准规范,例如英国早些年通行的PAS 1192、目前升级为各国研究的ISO 19650等,都是有较高参考意义的规范。在其中,规定了标准的8个业务阶段,涉及三类角色,并要求以CDE原则进行文件、信息、流程方面的交互,细节如命名规范的标签化也有明确的涉及,而这些都在国内外软件平台上不断适配,例如国内部分三维审图平台的科技商已经开始研究其中的要求,通过企业级产品改良以适配,最终满足客户未来的潜在需求。
最后,专业软件很多侧重于模型和数据的创造,而以上的业务协同则是项目的达成推进,但BIM的重要价值更体现在设计阶段之后的数据价值提炼上,而在国内则对应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平台系统,例如施工管理、项目管理、数字化交付、运维系统、智慧城市等等数字化平台。这些平台以政策态度立意,更多独立基于不同的底层组件,例如云计算三维数据引擎等来进行上层应用的开发,其中对于数据的应用,例如在大桥场景中,通过将大桥整体的超大体量BIM模型数据完全加载,同时通过现场感IOT数据如风速、测斜,从而模拟结构应力是否现场环境对主题结构产生安全隐患,从而联通启动相关预案来处理。以上的数据价值应用,便要求BIM学习和培训更需要了解业务需求,例如BIM模型体量、格式、应用场景等,从而对合适的底层组件、合作团队予以选择。
如上,BIM本身代表一种思维方式,其落地表象于各类软件、规范、协作等,其覆盖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要求个体较强的学习领悟能力,最好根据现有的场景业务需求,满足近期所需而坚持延伸至不同领域,最终实现对于BIM等相关认知能力的扩展。结合实践,理论才有真正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