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功高难免自尽死。这句话放在白起身上再合适不过,白起死于自杀,更是被逼自杀。白起上战场前,秦赵两国已经在长平打了三年消耗战,消耗战拼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几十万军队在前线的消耗巨大,粮食没了,赵国急于寻求与秦国决战,临阵换帅,用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此为赵国第一大错误。赵括担任主帅后,轻敌冒进,寻求决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法,将45万赵军重重包围,赵军在无法突围、弹尽粮绝、主帅被杀的情况下,全部向秦军投降,白起使用欺诈的手段将45万赵军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向秦王上书,准备乘胜进军赵国都城邯郸,一举灭亡赵国。但秦王在丞相范雎的建议下,拒绝了白起进军邯郸的计划。这成为了白起自杀的导火索。丞相范雎为什么要建议秦王不要再攻打邯郸?范雎是秦国的丞相,为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这为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减轻不少战略上的压力,是非常适合秦国当时的国际情况。范雎阻止白起继续攻赵,表面上的理由是范雎接受了赵国的说客苏代的游说,妒忌白起的战功过大,阻止了白起的邯郸之战。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范雎不仅仅是个战略家,还是位政治家,不仅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范雎还有秦王提出了一个政治举措:加强秦王权力,夺取太后和前朝丞相魏冉的权力。
当时的秦王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是太后及当进的丞相魏冉扶持才登上王位,秦王的权利大部分掌握在太后和魏冉的手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废除了太后及丞相魏冉,将魏冉和秦国的四大贵族赶出咸阳,从此秦昭襄王独揽大权。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废除宣太后,赶走魏冉等人,公元前260年,发生长平之战。而白起是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秦国大将,是宣太后、魏冉在朝中的最后势力,这是白起最为特殊的一个身份。长平之战结束9个月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却屡屡战败。秦昭襄王要求白起出战,但白起不去,理由是:当初不听我的计谋,结果战败,现在已经丧失最佳进攻时机,长平杀了赵国45万士卒,再次攻城,赵国上下必同心,然后其它国家会帮助赵国,秦国无法取胜。从军事角度上来分析,白起的说法没有问题。
但白起拒绝接收秦昭襄王的命令,就是天大的问题了,违抗王命是死罪,白起为什么不去?其实道理很简单,去了打不赢,还是死罪。而且还战败,还不如不去。白起非常擅长进行战前预算,在战争前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及可能出现的全部情况做出预算,选择一个对已方最合理的方案,司马迁曾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但这次的邯郸之战,白起没有胜算。白起的这次抗命不去,再加上白起又是魏冉的势力,导致秦昭襄王对白起产生杀心,而范雎则顺水推舟,一起逼死白起,这才是白起真正的死因。当白起察觉到秦昭襄王的用意,愿不愿意带兵去打赵国,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白起终究会被杀。
白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战神”,也就是如神一样的存在,一生中都没有打过败仗,可以说是稳妥妥的全胜将军。只要白起主帅,都是胜券在握。
长平之战也是白起辉煌的战役。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四十万精锐部队灰飞烟灭,国力也是元气大伤。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失去了与诸侯称霸的实力。这时候的赵国,国家可谓是岌岌可危。而且,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然后释放了两百多名幼卒回赵国,就是让这些小孩回赵国散布秦军可怕的言论,让赵国人心恐惧,害怕与秦军打仗。
但令人不解的是,白起挟胜利的威风,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回国。在长平之战之后,白起也是誓死不愿意带兵打赵国,分析原因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白起在回秦国之后,知道自己由于在长平之战灭了秦国心腹大患赵国的威风,声望与权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在朝廷上可以直逼权臣范雎。
白起自然也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知道自己功劳大权力大,秦王对自己肯定会防备与猜忌。所以,白起回秦国之后就交还军队,并且称病不出。之后,秦国在与赵国的邯郸之战中,秦王一开始也没计划叫白起,只是派王陵去攻打。
但是,王陵出征不顺利,攻打一年也没把邯郸打下,然后秦王支援了十万士兵依然是惨败。这时候,秦王又叫白起复出。白起病虽然这时候病好了,却依然拒绝出战。并且也解释了自己不出兵的理由。
实际上,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也只是一种惨胜,这一战也让秦国付出了数十万的伤亡,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在长平之战刚刚结束之后,秦国错过了一举消灭赵国的机会,赵国在短短一两年时间能也休养生息与迅速调整。
第二,从人和上,赵国也有了民众支持与外援支持白起看到,赵国君民在长平之战惊恐之后,由于惨败与四十万同胞的惨死,也激起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民众与秦国结下了血海深仇,民心也迅速稳定,内部空前团结,。朝廷君臣不再妄自菲薄与生活骄奢糜烂,普通老百姓也是憋着愤气,想着齐心合力寻找机会找秦国一洗雪耻,为失去的同胞报仇雪恨。
如赵国在完成了对首都邯郸备战工作上,在对秦国割地赔款上忽然也变卦了,把原本商量割让给秦国的六个城池转手送给了齐国,并且派出使节与邻国燕韩赵魏齐都结成了战略上联盟,一起对付强大的秦国。
所以,白起将军看到赵国军民上下合一,再加上有外援支持的赵国,如果这时候再发动战争去灭赵,是很少有获胜机会的。
第三,地利上秦国也不占据优势白起也看到,至从赵国汲取了长平之战惨败教训之后,改进攻为防守,坚守城池。所以,秦军去攻打赵国,也攻不下什么城市,也掠夺不了什么资源。
而且,白起也指出最为严重,就是秦军攻打赵国如果没战果,必然也会让其他国家认为秦军实力不强,必然会派各种军队支援赵国,这时候秦军也是非常危险。再加上秦国攻打赵国的邯郸时,粮草补给线被硬生生拉长了一倍。而且在这一路段上,太行山、黄河等天堑,更是秦军运输粮草的最大麻烦,这也决定了秦军的必败。
从这些来看,白起也对得起战神的称号,是杰出的军事家,不是一个疯狂的战争分子,善于审时度势,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也是他能够获得常胜战绩的根本原因。
但是,白起虽然有着杰出的军事才华,但在官场政治上是很幼稚。不肯率兵攻打赵国,没有顾及秦王的面子,不讨秦王的欢心,激起了秦昭襄王对他的反感,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成熟。结果,昭襄王就是那么狠,把他赐死了。
所以,白起将军的死也是中国古代武将经常犯的毛病,带兵打仗与攻城掠池是一流,在朝廷搞政治却是非常拙笨。
因为他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士兵,他要是还敢带兵打赵国,你看看赵国会不会发了疯的一样追着他打。
白起第一时间主动请战要求攻打赵国,认为赵国一战可下!范雎嫉贤妒能,怕白起功勋超过自己,危及自己相国地位,遂进说昭襄王罢白起之兵。后来战机已失,秦昭襄王再攻赵国已无胜算。所以非白起不战,是失掉了战机!
因为他知道自己再打赵国不太可能会赢,赵人都知道自己“人屠”的称号,定会拼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