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搭建荫棚
室外挂袋出耳在南方需建荫棚。荫棚选择在空气流通、靠近水源、清洁卫生、光线充足的空闲地或稀疏的林地,荫棚面积按挂袋数量而定,一般130米2可挂1万袋,棚高2米左右,棚顶及四周围盖有成片编织的草帘遮荫,形成60%~70%遮荫度、有花花阳光射入的荫棚,地面铺砂石以蓄水保湿,使用前棚内的四周应喷洒4%福尔马林溶液或石灰粉等进行消毒。
(2)耳架构筑
棚内架设耳架,耳架用木材、竹竿、水泥柱等制成。架宽1.1~1.2米,长1.8~2米,每层之间距离0.5~0.6米,底层离地面0.15~0.2米,每架4~5层,每层各拉9~10根10号铁丝或竹竿作挂袋出耳杆,间距0.2米。排床架时,留有宽0.5米走道,便于通风换气、喷水管理和采耳。
(3)菌袋消毒
当黑木耳菌丝长满袋后,并在袋壁四周可见零星的耳基时,去掉棉塞和套环,把袋口折回来用象皮筋或线绳扎好,手提袋子上端,浸入0.1%的高锰酸钾或0.1%多菌灵药液中清洗袋壁。注意棉塞及袋口处不要浸入。
(4)开穴挂袋
菌袋消毒后,待药液晾干,选择晴天进行开穴挂袋,袋底朝上,用消毒过的小刀或刀片在袋壁四周均匀开6~10个“V”字型或“X”字形的出耳口,穴口排列成品字形。“V”字形出耳口角度为50~65度,划口深0.3~0.5厘米,割口边长2~2.5厘米,每个穴口面积约2~3厘米2。开穴后用0.2%金霉素液喷洒一次,防止细菌污染穴口。把已开好穴的菌袋拔除棉塞、脱去套环,袋口用线扎住,将其用“S”形吊钩吊在事先架好的铁丝上,每袋相距10~15厘米,保持袋间的空气畅通,有利于出耳。
(5)出耳管理
菌袋开穴挂袋后前两天,每天取下棚顶的草帘让阳光直晒不少于4小时,然后进入出耳管理。这个管理环节根据天气、气温、栽培室(场)保湿性能、污染情况等灵活掌握。要保持栽培场(室)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光照兼备,适当通风换气,实行综合管理。出耳期间,棚内温度保持在20~25℃为最适宜,温度过高,用水向四周喷雾降温。
光线管理:出耳阶段,较多的光照和通气对减少污染和木耳开片都很有好处。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对防治细菌性流耳大有好处。棚内光照要保持在500勒克斯以上,以诱发耳芽的形成、促进耳片展开及保持正常的光泽,光线过弱,则耳片发软,易导致病害。在成耳期,增加光照强度,光照要求达到1000~2000勒克斯。出耳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可升高,棚内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一般以早晚通风为宜,如遇低温时可在中午通风。
水分管理:开穴后5~7天是原基产生到幼耳生长阶段,这时宜多喷水但不直接喷向穴口,而喷向空中,空气湿度不低于85%,保持耳片湿润以利耳基形成。耳基成长约需7~10天,这阶段每天喷水1~2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以满足木耳开片需要。当耳片开大后,可采取喷喷停停的办法进行水分管理,使耳片边缘保持内卷,控制耳片增大,使耳肉增厚和耳片大小较均匀。耳基有污染时,可直接用干净水冲洗。气温高于25℃时暂停喷水,加强通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