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板块运动说?

2025-05-15 12:30: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坚硬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浸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在这些大板块中又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例如,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从太平洋板块中分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中分出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东亚板块等等。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同时,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最后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

回答(2):

回答(3):

“坚硬”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稳定”的岩石圈也不像鸡蛋那么“脆弱”。
由于地壳既不脆弱,又不坚硬,才有了运动。
如果地壳太坚硬,地壳就不会动;如果地壳太脆弱,就不能形成岩石圈。
岩石圈的形成,就是地壳“不坚不脆”的结果。
如果地壳“又坚又脆”,地球就会变成火球。
地球水的出现,说明地壳是“不坚不脆”的水球。
地球水的生成,才形成了海陆结构。
由于海陆结构的形成,说明地壳是运动的。
如果“地壳”可以说成是“板块”,那么,“地壳运动”就可以说成是“板块运动”。
同理,我们可以说地球的表层是板块。
如果哪里地震了,可以说成是“板震”。
“地壳不稳定”,可以说成“板块不稳定”;
“板块不稳定”,说明岩石圈“不稳定”;
岩石圈“不稳定”,说明地壳不分板块。
事实上,海陆结构分几大块,这说明地壳分几大块。
地壳分几大块,说明海陆结构既坚硬,又不脆弱,非常顽固。
由于地壳的“坚硬”和“顽固”,可知岩石圈的稳定。
岩石圈的坚硬和稳定,说明板块的稳定。
由于板块“稳定”,才导致岩石圈相互挤压,火山“下达上通”。
上天易,入地难。
地幔是否在对流,天知道。
板块论者运用地慢对流说解释板块的运动,是否扯蛋,正误待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