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盖饭是谁发明的?为啥叫宫保鸡丁嘞?为什么这么好吃嘞?

2025-05-21 04:10: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说到,“宫保鸡丁”,就不能不谈“左宗棠”,原来“左宗棠”特别爱吃鸡,在西北军营中,生活简朴,膳食多是湖南家乡菜,遇到“打牙祭”吃鸡,喜欢吃辣子鸡。随军厨师就按照一种宫廷菜的配料与烹调方法加以改造,如果买来的是子鸡,就用子鸡的胸肉切成丁,加上红辣椒、黄瓜、油炸去皮花生米等炒给他吃。这道菜既嫩又脆,色香味俱全,且有家乡风味,也便于行军打战时携带。因左宫保爱吃,且用以待客。而“左宗棠”曾经担任过“陕甘总督”,当时的人称“总督”为“宫保”,因此“左宗棠”爱吃的鸡丁就被大家称呼为“宫保鸡丁”了。在国外,人们都把“宫保鸡丁”翻译成“左宗棠鸡”。

因为盖饭就是快捷的一种方法,所以现在都采用盖饭形式

回答(2):

“宫保鸡丁”这道菜是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家庭菜,因为丁宝桢后来被清廷加了“太子少保”衔,太子少保通常被人尊称为“宫保”,因此这道菜后来就叫“宫保鸡丁”。
总督是不被称为“宫保”的,总督的尊称是“督帅”或“大帅”。

回答(3):

宫保(宝)鸡丁三说
一说: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二说:丁宝桢来四川,大兴水利,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
三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
【原料】
鸡脯肉200克,花生米100克,蛋清1个,葱段3克,生粉12克,酱油5克,精盐2克,白糖8克,辣油6克,味精、黄酒、香醋各少许,生油300克(实耗90克)
【制法】
(一)鸡脯肉除筋,用刀背拍捶,切成块形小丁,放在碗内,加蛋清、干生粉、盐拌和上浆。
(二)锅内放生油烧热,下鸡丁氽一下,用勺划开,随即倒入漏勺沥油。
(三)将花生米去衣,氽熟。将葱段、黄酒、酱油、糖、醋、水淀粉调和倒入锅内,下鸡丁一起炒拌数下,再将花生米倒入锅内翻炒几下,加辣油起锅装盆.
11》丁宝桢和宫保鸡丁的故事
“宫保鸡丁”是四川名菜,它的由来与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原籍贵州,是咸丰三年的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督,为正二品 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丁宝桢平过捻乱,被加了“太子少保”的衔。自清朝雍正时起,对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衔,以示朝廷的重用。所以,丁宝桢又有“丁宫保”的称呼。
传说,丁宝桢也是位美食品尝家,自己喜爱煮东煮西的,家中常聘请名厨,要求他们要钻研烹饪技术,一直创新。
丁宝桢在家请客时,常有“炒鸡丁”一菜,客人们都很爱吃。丁宝桢回故乡时,亲朋好友为他设宴;丁宝桢经常说:“各位不要太花钱,只要有炒鸡丁就可以了。”亲朋好友见丁宝桢如此喜欢吃“炒鸡丁”,便将此菜称为“宫保鸡”
大家印象里宫保鸡丁一定是辣的,但是这却是一个历史之谜。
根据丁宝桢的后代说:“据老一辈,丁家每年都到祠堂里祭祀,并做一款宫保鸡作为给丁家爷爷的祭品,但是不加辣椒。不知我的爷爷当时是否喜欢吃辣椒。”可见,当时的“宫保鸡丁”并不一定放辣椒,是后来此菜在四川出名时便带辣椒了。
12》宫保(宝)鸡丁
原料:
鸡肉150克,花生米50克,干红辣椒10克,花椒20粒,白糖20克,醋15克,酱油15克,料酒、精盐、味精、水淀粉和玉米粉各适量,葱、姜、蒜共50 克。
制作:
1.把鸡肉切成1.5厘米见方的丁,用少许精盐、料酒、味精和水淀粉兑汁待用;
2.锅中放油烧温热,花生米下锅炸熟捞起,留少许余油,把干红辣椒、花椒入锅稍炒,待呈深红色,出香味时,鸡丁下锅炒散。葱、蒜、姜下锅稍炒,烹入兑好的汁,炒熟,放入花生米炒匀即可。
13》宫保(宝)鸡丁
材料:
鸡胸肉、花生米、太白粉水1大匙、蛋白1个、盐1小匙、太白粉1大匙、乾辣椒酌量、蒜末1小匙、酱油1大匙、酒1大匙、味精1/2 小匙、糖1小匙、醋1小匙、麻油1小匙
做法:
1、鸡胸肉切成碎丁,加腌料腌入味。
2、起油锅,鸡丁入锅炸熟,沥乾油捞出。
3、锅中留一点油,加入爆香料,再加鸡丁拌炒,并放入调味料炒匀,最后再加太白粉水勾芡,起锅加入花生米拌匀即可。

回答(4):

谁发明的不重要,关键是喜欢!

回答(5):

宫廷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