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悦然?

2025-05-21 12:09: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后来我看到莫言评价她“张悦然小说的价值在于:记录了敏感而忧伤的少年们的心理成长轨迹,透射出与这个年龄的心力极为相称的真实。”我当时非常疑惑,个人不觉得她的作品走的是这个路线,郭敬明的作品还勉强符合,除了《小时代》,但小时代容易让青春期少女萌生“我也想变成顾里、我也想过这种生活”的念头,张悦然的故事里人物命运都很悲惨而且是小众的悲惨,很难引发这种幻想。

回答(2):

第一次看她的书是在初中时期,《水仙已乘鲤鱼去》,当时很喜欢,拿到班上,同学们也抢着看。后来我买了她的其他作品,《红鞋》、《十爱》、《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等等,这些中篇或短篇小说集都是她早期的作品,故事让我看得毛骨悚然,感觉是在堆砌所谓的“黑暗系青春小说”,对她的好感也渐渐消退。

回答(3):

我觉得柏邦妮的评价更契合,“她的文字里充满不可思议的意象,使读者在幻觉中不断穿行”,张悦然的很多故事背景都是虚构的,比如《誓鸟》里远航的少女、《十爱》里某个用自己的锁骨给男友做乐器的白骨少女等等,构思本身不见得很新颖,故事情节还是挺吸引人的,可柏邦妮称她为天才,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了。

回答(4):

青春期的女孩格外敏感,容易把悲伤等情绪放大,相信很多人都过这种体会,当时觉得痛苦得不行、谁也不理解自己得伤心,而张悦然的作品恰好构建了一种绝望、伤感的氛围。可我想大多人走过青春期之后回头看,会觉得当时自己所谓的“痛苦”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张悦然作品里的痛苦和《活着》里那种痛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长大后甚至觉得她作品的痛苦是一种奢侈品。

回答(5):

张悦然有一定的才华吧!跟郭敬明完全不是一个想法,张悦然一直走的是意识流。我买的第一本张悦然的书是《葵花走失在1890》,买的时候是小学五年级,读完的感觉跟第一次读特师,感觉头嗡的大了一圈,好像看懂了又好像没看懂。忍不住开始读第二遍。(第一次读安妮宝贝的时候也是差不多五年级,当时没觉得难懂。意识流痕迹很明显,这一点可以表现在《桃花救赎》等小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