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文能力

2025-05-20 20:47: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重视学生“认识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刻性
所谓“认识力”,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对事
物的“认识力”,使学生准确地、深刻地认清生活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的本质
,把握时代脉搏,就能使他们在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高人一筹,作文才有可
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而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力”,就得在引导他们观察社会
、积累知识之外,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诚若学生能时刻
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
美,那么他们就能从种种不同的生活现象中采撷到闪烁着时代光华的写作题材,
就能在构思立意过程中刻意求新,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认识力”低下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分析评论
文章是有益的。读分析评论文章,学生会与自己的认识作比较;写分析评论文章
,学生会认真揣摩思考,这都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
识力”。
2.重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写作是最能表现学生思维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对创造和发展的需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
识的让学生了解历代文豪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取得惊人的成绩,如何把普通人看
得非常平淡的事写的津津有味,以此激励他们掌握创造思维的欲望。例如,学习
《变色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穿脱大衣细节的用意;学习《社戏》,引导学
生理解鲁迅先生怎样把孩子们看戏的心理写得淋漓尽致。另外,要注意及时鼓励
学生创造思维的成绩,使他们保持旺盛的进取激情。
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突出的表现为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尽管扩散思维
与集中思维并不等于创造思维,但创造思维是以此为前提的。作文运思的过程,
可以说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写作
过程中,尤其是在构思阶段,扩散思维处于首要的位置。通过扩散思维充分发挥
和调动储存于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和生活的联系。朱光潜
先生在谈作文的思路时说:“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
那些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
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
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里所谓四面八方的自由联
想,即是作文运思过程中的扩散思维。
在写作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思维能力,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
是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克服定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黑格
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只有具备了“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的想象力,才能写出纵横恣肆、摇曳生姿的文章。想象力的培养,可
以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拼凑法”、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罗斯托娃形象时的
“融合法”,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的某些篇章进行再造性想象、扩展性想象、延伸
性想象的训练(如诵读《送元二使安西》后,让学生用短文再现王维当年为挚友
饯行的情景;要求学生刻画赫而墨斯得知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时的尴尬神情;让
学生思考“卖炭翁”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续写结尾。),而依“感知情境
——积累表象——启发想象——描绘情境”为顺序的情境作文训练效果极佳。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意志
构思是痛苦的。朱光潜先生就曾引用“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和李白讥诮杜
甫的诗句“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来说明“运思”之苦。因此,作
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
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写作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而在写作活动最复
杂、艰苦的构思阶段,常常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不断克服困难。因此,意志就成
为一个重要的激发、维持和调解的因素。其一,是持久性品质的培养。在构思中
,往往会出现材料庞杂无从下手以致悲观泄气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培养兴趣的基
础上,激励学生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风格,进而形成坚
定的写作意志。其二,是自制力品质的培养。有了自制力,才能排除干扰、克服
困难、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从而自觉完成写作任务。
4.重视模仿能力培养,着重强化学生的文体规范意识
练武有套路,习字有字帖,书法要临摹,一个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
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鲁迅也谆谆教诲我们:“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大量事实证明
:让学生进行悟文析法的模仿,是使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条理化、具体化的一
种很有效的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这种“偷”就是模仿。
朱光潜先生说:“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要模仿的不仅是自然,
还有艺术形式。因为,文体规范一旦进入作者的创作心理结构,就会对其艺术感
受方式和素材处理方式产生影响。可以说,文体图式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世
界的内在模式”。这个“内在模式”一方面把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情感化、规范
化,塞进不同的文体中,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作者按照各自的文体图式去感知处理
客观对象。也就是说,由于文体图式的存在,作者在生活面前不再是被动的,他
具有了按照自己的心理图式主动选择、排除、同化生活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着
重学生文体规范意识的培养。但文体规范不存在于原始生活经验中,不存在于教
科书的理论条框里,只分别存在于大量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要习得文体规范,就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不断地进行模仿作文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