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河的水利概况

2025-05-08 20:31: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石马河小(一)型水库工程情况表  水库名称  所在地  开工  竣工  集雨面积
(万方公里) 总库容 (万方公
米) 灌溉
库容 (万方
公米) 灌溉 (亩) 官井头 凤岗 1958.11 1960.12 8.3 723 527 5000(800) 黄洞 凤岗 1969.10 1972.12 2.3 212 124 1705 牛眠埔 塘厦 1963 1969 3.5 202 186 2000(684) 大钟岭 塘厦 1956 1957 2.8 213 151 2341(610) 塘坑 塘厦 1958.11 1960.2 5.1 668 458 4230 电光村 塘厦 1958.10 1960春 4.6 280 220 8516(2134) 牛颈 塘厦 1969春 1970春 1.5 112 94 鲤鱼塘 塘厦 1958.8 1959.5 1.5 146 86 960 三坑 清溪 1966.10 1970.8 4.6 390 276 3000(867) 石马河灌溉千亩以上的引水工程  工程名称  集雨面积
(平方公里) 引水方式  设计引水流量
(立方米每秒) 灌溉面积(市亩)  旗岭陂引水 729.0 有坝 7 61832 企山陂 190.0 闸坝 2 5000 角岭陂 53.2 闸坝 1 5000 旗岭引水灌区,旗岭活动陂位于樟木头与常平镇交界的旗岭峡谷,拦截石马河上游,河长60公里。集雨面积729平方公里,受益范围有常平、横沥、桥头、谢岗4个镇。1959年冬兴建旗岭活动陂,1960年7月建成。采用自动旋倒木闸门,52孔总净宽217米,枯水期引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灌溉农田55300亩。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1488立方米每秒。1964年2月,由省兴建东江至深圳供水工程,利用石马河旗岭以上河道作输水渠,毁旧陂建拦河闸坝,在对香港供水的同时,供应原旗岭灌区用水。旗岭闸坝建成后,经过两年多的灌区配套,4条主要渠道共长32.925公里,渠道附属建筑物281座。5个镇24村的61832亩农田得到灌溉,水稻年亩产从1960年前150公斤上升至1987年750公斤。 为解决香港人民食用淡水问题,由中国政府建设。1964年施工,1965年1月建成,同年3月1日开始供水。东深工程建成后,除负担供水港九地区每年6820万立方米外,还负担灌溉东宝两地沿线农田16.85万亩,排涝6000亩和向深圳市供应生活用水每年3000万立方米。工程于东莞桥头采用东江水,通过拦河筑坝及建立一系列抽水站,逐级提升水位,改东江支流石马河水由北向南倒流,最后输送到香港。供水工程线路全长83公里(其中东莞境内64公里),由50.5公里石马河道,13公里沙湾河道,3公里新开河,16公里人工渠道,6个拦河坝,8个梯级抽水站,2个调节水库,35公里输水管道组成。1974年进行第一次扩建,1981年10月进行第二期扩建。第二期扩建工程于1987年底完工,对港年供水能力达到6.2亿立方米,相当于1965年供水能力的9倍。 到2008年为止,工程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并建成东江太园抽水站永久泵站。2003年,广东省政府对供水工程进行全线改造,投资49亿元人民币,新建泵站、隧洞、跨河渡槽等,全程缩短至68公里,并采用专用密封输水管道(不再通过石马河河道输水 )、实施清污分流、源水生物处理,这一系列周密的措施不仅使东深供水实现清污分流,水质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还大大减少了输水损耗量,提高了运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