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侵略

2025-04-28 21:40: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未雨绸缪,制订详尽应急预案
通过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 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悉掌握预案,把应急预案落实,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

防灾减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有效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分类应对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浓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害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分类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台风可能影响的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助亭运、封闭措施,车辆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当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 防范道路结冰打滑。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2005年的 “麦莎”台风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登陆前后又处于天文高潮时段,使浙江、上海、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和福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和汛情,共造成上述7省(市)3咖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但是,根据灾害预警信息,沿海省积极组织避灾减灾措施,仅浙江省就组织转移了124万人撤离危险区,船只4.13万艘回港避风,大中型水库、河网预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各类水库拦蓄洪水8.32亿立方米,全省死亡、失踪人数共为5人,该次台风影响特别严重的台州市,无人员死亡,这在历年严重影响并登陆浙江的台风中是空前的。

另外,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对一些气象灾害,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可以组织开展人工局部影响天气试验,有效抵御和减轻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使得普通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回答(2):

天灾应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人类所做的一切,应该可以想到,现在人类遭到老天的报应。从我们自身做起吧,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吧!这是才最重要的!

回答(3):

灾害?用一句话总结什么地震局,安全局的态度。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